小孟花园网 > 园艺知识 > 种植技巧 >石化桧盆景的养护方法(石化桧为什么那么贵)

石化桧盆景的养护方法(石化桧为什么那么贵)

时间:

石化桧盆景的养护方法(石化桧为什么那么贵)(图1)

过去,正宗的江阴城里人叫油条——“油煠桧”,这里的“煠”江阴话念“sa”,普通话念zha,就是炸煮的意思,是江阴人饮食生活中的常用词。其实这个煠和氽和炸有相同的意思在里面,都是将食物放在油锅里进行操作的,但江阴人就是感觉这个煠和氽或者炸不一样,不然怎么会创造出这样一个促掐的可念不可写的字呢?小时候对“油煠桧”这样的称呼不以为然,也从没有去深究为什么油条要叫”“油煠桧”,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县中当老师时,偶尔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说到油炸鬼、油煠桧的,才恍然大悟。这江阴土话中蕴含的竟然是如此的具有民族大义和做人的操行。难怪400年前的江阴人会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81天抗清壮举,这小小的地方小吃身上竟也拥有一份气节,一份人格精神。

石化桧盆景的养护方法(石化桧为什么那么贵)

油条作为江阴人早餐桌上最常见也是最喜爱的小吃,出自哪朝哪代已经无从考证了。周作人先生曾经考证说:北宋苏东坡时代,浙东观察副使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记载他去迎接苏东坡时“渡黄河至王家营,见草棚下挂油炸鬼数枚,制以盐水和面,扭做两股如粗绳,长五六寸,与热油中炸成黄色,味颇佳,俗名油炸鬼。”那油炸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油条,只是油条不只在北方流行,江南也流行。范寅在《越湾》一书中说:“麻花,即油炸桧,”也就是说是油炸秦桧。秦桧是南宋臭名昭著的奸臣,是祸害民族英雄岳飞的罪魁祸首,人们痛恨之卖国求荣,谋害忠臣,故将民间这一小吃油炸鬼改名油煠桧,已示痛恨之切。

那时候,江阴人最喜欢的早餐就是一副大饼油条,我们称为一副“油煠桧”,它是由一个大饼(麻尖角)和两根油条(油煠桧)组成,正好一毛钱、三两粮票,我们家中都喜欢吃大饼油条,所以经常吃。上世纪70年代初,大饼油条还不是寻常百姓家每天的家常早餐。那时买一付大饼油条是一个家境尚好的我们,也只是每周开一次这样的“小荤“。我家住文亨桥堍的西大街,文亨桥是早就不见了,我的印象里就是一条热闹的十字路口兼菜场而已,而热闹的菜场中竟没有一家大饼油条店,这是我至今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早晨一大早我得穿过热闹的文亨桥菜场,往东一里光景的司马街和小庙巷口,那里有一家大饼油条店,说他是店,也就两张长方桌,一个烙饼桶,一个煠油条的炉子。西边一张桌做大饼,东边一张桌压油条。每天天没亮,噼噼啪啪、踢踢踏踏的切大饼和小竹棍压油条的声音,和着鼓风机的轰鸣声就远远传开了,我能从工人俱乐部那里,辨别出今天的店面是否开张还是歇业。

煠油条的是我同学的母亲,一位带着苏北腔江阴话的大眼睛阿姨,她炸的油条又黄又松,每次我去,她会告诉我,马上夹饼吃,可以用专用的压板压一下,香且脆;如果不马上吃就不用压。事实上压过的油条,迅速去掉了油条中的水汽,又香又脆,确实好吃多了。不压的回去也不会马上变软,夹在饼中滋味无穷,且百吃不厌。为了多争取几分买大饼油条后的零花钱,以便积攒后买连环画,家里的这一份工作都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因为有刺激,所以我总是乐此不疲。

如果油条买多了,父亲会变着法的做出其他吃法:一是把油条切成手指甲大小的丁,拌上一勺华士酱油和几滴麻油,那可是搭粥或者泡饭最好的佐菜了;二是把油条切成稍大一点的小块,蓬松的油条像一朵朵花,浇上华士酱油,舀上一调羹的熟猪油,切上一撮蒜叶,浇上一勺子滚开水,这就成了我们又一最爱——酱油油条汤。几十年后我仍然钟情于此,让儿子大惑不解我的这一吃法。外婆的做法就更实惠了,她会吩咐父亲买两把新鲜的韭菜,让我多买两根油条,到10点光景,一阵有序的忙碌,韭菜切成碎丁,油条剁成小丁,浇上熟猪油,盐一拌,就是上佳的馄饨馅了。只要比平时煮馄饨的时间稍短,一会儿喷香且上口的韭菜油条馄饨就成了。

如今,儿时调皮的我们,一个个都为人父、为人爷了,弟兄几个聚首,回忆起童年的好吃,仍然念念不忘一副“油煠桧”,因为,如今也似乎只有大饼油条还始终保持着童年的腔调、童年的味道了,所以,在老街巷里淘来的北方人做的大饼油条,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大家仍然忘不了由“油煠桧”派生出去的其他各式各样的吃法,只是人们再也不叫“油煠桧“,而统一都称为油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