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区适合养殖什么(秦岭养殖场)
推荐文章
四月初春,乍暖还寒。在杨凌示范区五胡路西段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局部,记者见到贺征兵局长,当记者问起今年的产业发展情况时,贺局长高兴地说,我们的土蜂蜜发展还不错,你可以采访一下分管这项工作的郝副局长。
郝文江副局长,四十岁左右,精干务实。说起局产业发展情况,他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起秦岭中蜂养殖基地出产的土蜂蜜。他说土蜂又称中蜂,也就是中华蜜蜂,原产中国,在秦岭山区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该局的中蜂蜜源来自于秦岭南麓佛坪县境内北部,这里海拔1500—2800米,有野生种子植物130科,563属,1326种。中华蜂蜜是中蜂采自这乔、灌、草本百花之精华,长时间酿制,是蜜中珍品。具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润肠、收敛等功效。土蜂和洋蜂(也叫意蜂)的区别是,土蜂和蜜源都来自于秦岭,酿制时间长,洋蜂来自于秦岭以外,营养价值没有土蜂高。
他说:“你要对我们的土蜂感兴趣,就到我们的生产基地去看看。”
秦岭山区适合养殖什么(秦岭养殖场)
该局的中蜂养殖基地位于秦岭腹部佛坪县境内,地处秦岭深处,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繁多,蜜粉源丰富,有天然蜜库之称。杨凌到佛坪相距百十公里,说走就走,郝副局长,亲自驾车和记者前往佛坪基地采访,同行的还有产业科副科长崔亮。
车子沿108国道从周至马召进入秦岭山区。刚开始进入山区,还能从两边的山坡上看到树枝上刚长出的嫩芽和绿叶,但进入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秦岭山顶时,只能看到光秃秃的树枝树干了。车子翻过秦岭,就进入到佛坪县境内,树上渐渐有了绿叶。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秦岭检查站。这个站在108国道旁边,有该局的四名职工。记者看到这里的蜂箱沿108国道边上一字排开。崔亮叫来秦岭检查站站长薛彦星,记者问起他这几年养蜂的情况。他说:“我养蜂8年多了,期间也是一波三折。刚开始是在2005年,局里有一个世界自然基金会社区共管项目,给每个职工免费发一箱蜂种,一个蜂箱,鼓励大家养蜂。刚开始还不错,但谁知在2008年,遭到冰冻灾害,蜂群受到损失,局里为保护大家养蜂积极性,给受损的职工每箱补助50元。2012年,全局职工养蜂积极性又开始高涨,我养蜂的收入也不错,还用养蜂赚来的钱装修了在杨凌的房子。但到了2013年,又遇到中蜂囊状幼虫病,全局的蜂群从264箱减少到138箱,我的蜂群也从80箱减少到13箱。大家的养蜂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在这关键时刻,2013年,省森林资源管局提出了陕西森工人的三个森工梦(美丽森工梦、富强森工梦、富裕森工梦),支持下属各林业局发展林业产业,局里给职工发展中蜂每箱提供350元无息贷款,对职工生产的中华蜂蜜按照市场价收购,这样职工养蜂的积极性又上来了。我去年养蜂达到100多箱,产量1800斤,收入5万多,今年产量有望达到3000斤,收入会更好。我们一边护林,一边养蜂,生活充实了,也更安心林区工作了。”
曾几何时,在90年代末,一声禁伐令,曾经以砍伐、育林为主的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步入了艰难转型。生活环境差,工资待遇低,职工不安心林区工作,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在困扰着局领导们。怎样提高职工经济收入,使职工安心林区工作,一直以来是森工系统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如今,记者在这里欣喜地看到,在省森林资源管理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的政策支持下,该局出台了一系列以奖代补的鼓励政策,职工发展产业和养蜂积极性空前高涨,和我们同车的一位秦岭检查站职工,看到同事们养蜂收益好,也沿路在村民跟前四处打听购买蜂种。
我们沿108国道又蜿蜒前行了10来公里,就到了东河台管护站。郝副局长介绍说,这个站有七八个人,过去养蜂人少,现在都养开蜂了。我们进到东河台管护站,在院子里看到张志和薛闷珠两位职工正在蜂箱前忙碌着。他们刚刚巡山回来,就来经管他们的中蜂(土蜂)。他们告诉记者,土蜂一年摇两到三次蜜,年景不好的时候一年才摇两次蜜。而洋蜂十来天就可以摇一次,营养价值没有土蜂高。记者在看到的该局抽取一个基地的蜂蜜样品,送往山东青岛科标化工分析检测研究院检测的结果,它的活性酶含量指标远远好于其它超市的洋蜂蜜。这两位职工还告诉记者,经常有山外的一些养蜂人把洋蜂带到山里采蜜,洋蜂个大,和土蜂争蜜,使土蜂受到损伤。因而保护土蜂,发展土蜂他们肩上担子还很重。
郝副局长告诉记者,这几年局里发展养殖土蜂,职工中出现了许多养蜂能手。像东河台管护站的张军,是该局最早的养蜂人,2012年,他利用养蜂赚来的钱,买了一辆福特小轿车。在他的带动下,站上的职工人人养起了土蜂。百公里管护站职工薛小兵,本来在山下的物业公司上班,看到局里发展中蜂,去年2月主动上山养蜂,现在已养了40多箱,今年计划发展到80多箱。现在,全局人人养蜂,养蜂在局里已蔚然成风。
记者问到职工土蜂蜜的销售情况时,郝副局长说,过去职工主要是自产自销,现在职工的土蜂蜜产量上来了,截止目前中蜂存栏量已达982箱,年产量两万多斤。为了解决职工生产土蜂蜜的后顾之忧,局里于2014年8月在杨凌区成立了“陕西观音山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又在杨凌区投资120多万元,建立了一条中华蜂蜜灌装生产线。职工生产的土蜂蜜由公司全部按市场价予以收购,统一灌装销售,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第二天,在郝文江副局长,崔亮副科长陪同下,记者参观了位于杨凌区新声铜鼓文化产业园的“陕西观音山天然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中华蜂蜜灌装生产线。厂区不大但却精致,设备不大但却先进,新颖。流水线,化验室,洽谈室,原料库,成品库一应俱全。崔亮告诉记者,这套去年建成的中华蜂蜜灌装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600吨,已于今年1月3日通过杨凌示范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验收,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前公司证照齐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只能出售散装蜂蜜,无生产许可证,无证进入超市销售的状况。生产的“三秦森工”的中华蜂蜜已有三种规格产品(1000g/礼盒、500g/瓶、10*15g/盒)进入市场销售。
谈起公司未来的土蜂蜜销售情况,郝文江副局长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目前的产品销售还是依托“三秦森工”这个品牌建设。我们生产,陕西三秦森工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现在产量提高了,我们还要依靠杨凌示范区政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地域,跨行业销售,使秦岭山区的土蜂蜜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在采访期间,记者深切地感悟到,从这里走出的每一瓶土蜂蜜,其实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它还寄托着林区职工对秦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情和眷恋。
(本文写于2016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