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冬瓜树图片(水冬瓜树学名叫什么)
推荐文章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飞跃,它使我们的祖先有了比较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告别了“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正式步入文明时代。发展农业,必然要将一部分森林、草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但哪些森林可以开垦,哪些不可以开垦,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要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合理的垦殖。尽管农业文明的诞生是以砍伐森林资源为代价,但农业文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并非总是对抗性的和不可调和的。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垦殖、便能在发展农业文明的同时,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相反,如果我们对森林资源进行盲目的、肆意的和超强度的开采,则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农业文明也会随之中断。
在筚路蓝缕艰辛开拓的漫漫历史岁月中,云南少数民族创造出三种主要的农业文明生产形态:山地刀耕火种农业、坝区稻作农业和梯田稻作农业。尽管生产形态呈现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种文明都代代相传,从未中断。时至今日,显示出其难以替代的生命力。对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作出多种阐释。但根本性的原因却在于:在云南少数民族农业文明内部,存在着一个调节“人的需求”与“生态系统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水冬瓜树图片(水冬瓜树学名叫什么)
云南少数民族处于一个以森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中。如果森林被不加节制地大范围砍伐,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河流干涸、气候异常、土壤荒漠化,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瓦解。刀耕火种农业的良性发展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为前提,如果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受破坏,那么刀耕火种农业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在与森林朝夕相伴的漫漫岁月中,许多定居型刀耕火种民族深刻地认识到森林与生态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关系,并将这种认识娴熟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中。
首先,他们根据森林种类分布情况、稀密程度以及在生产系统和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对社区(往往以村寨为单位)内的森林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划定哪几片森林可以砍种,哪几片森林则不能砍伐,砍伐活动被严格限定在社区之内。
以
为例:“基诺山及山内各村寨的四至界线非常清楚,村内各氏族及各小户的私有茶园林地也有明显地界,均不得越界砍伐种植。各村社内将森林资源划分为6种林区。即寨神林、坟林、村寨防山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轮歇耕作林。前五个林区是不允许刀耕火种的。只有轮歇地林区才能砍伐耕种。
”如果说寨神林、坟林主要是因为宗教原因而严禁砍伐的话。那么,村寨防风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则主要是由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重要性而加以保护的。以水源林为例:水是生命之源,基诺族深谙此道。将半山以下到箐底水边的森林划为水源林,严加保护。这既保持了水源,又可狩猎。基诺族轮歇地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轻易扩大。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基诺山区轮歇地只有18723亩,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
基诺族长者
这里,轮歇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成反比关系:轮歇地面积越大,森林覆盖率越低;轮歇地面积越小,森林覆盖率越高。广布于众多山箐的水源林与其他保护林区一道。营构出基诺山青山叠翠、溪泉潺潺的良好生态景观。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的布朗族与基诺族的情况相似,各村寨之间有明显界线,只能在自己范围内开垦,各村寨对森林资源进行详细规划,分为龙山森林、寨神林、坟山森林、水源林、无轮作旱地林和天然森林?只有无轮作旱地林可以砍伐。
统而言之,尽管刀耕火种民族在发展农业中要砍伐森林,但历史上,由于砍伐范围被严格限定,因而这种破坏只是零星和局部的,没有引发区域性生态系统的灾变。
基诺族村寨
其次,建立严格的防火措施,防止区域性森林火灾的发生。
有人将刀耕火种描绘为“一把刀、一把火”,这当然流于简单化,但足见“火”在刀耕火种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先秦时“烈山泽而焚之”之类的记述主要指华夏族。唐宋后,南方山地民族“烧山焚林”的记述容易给人一种假象,似乎刀耕火种民族居住的山区山火漫山遍野,经年不熄。如果真是这样,经历千百年,这些地区早已悉数变为焦土了!事实却是,这些民族生活的地区往往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山地民族在烧山过程中形成一套严格的防火措施。
村寨会小心防火,山地火耨也有严格措施。刀耕火种民族一般对村寨的林地实行规划耕种。根据规划顺序逐块砍烧林地,对于抛荒休闲的林地则认真加以保护,尽量避免发生火灾。因此每当烧地之前,都要仔细地清理防火道。所谓防火道,就是在土地四周数公尺的树林内清除残枝、败叶、杂草、杜绝火焰向外蔓延的媒介物。在烧地之前,还必须由村寨有威信的长者沿防火道检查一遭,发现隐患要及时清除。如果两寨林地相连,那么烧地一方还必须邀请对方负责者一道检查防火道,对方认可之后方能点火。如果烧地不慎导致邻寨林地失火,事先又没有邀请对方检查,那么就必须按照损失轻重给予相应的赔偿。遇到大面积烧地的情况。全寨男女劳动力都要出动,人们分布于土地四周,各人负责一个地段,从地边点火使其向地中烧去。
一些刀耕火种民族将植树造林作为维系刀耕火种文明的重要一环。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的轮歇地减少休闲期随之缩短。在缩短了的,休闲期内,如果仅依靠自然之力,则生态无法恢复,最终地力耗竭,刀耕火种农业崩溃。为解决这一矛盾,一些刀耕火种民族,如云南的佤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等。在休闲地上栽种速生树种———水冬瓜树,以培养良好的植被缩短休闲期。
生长快,5年左右可长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树木,而且能显著提高土地肥力。休闲地种植水冬瓜树,休闲期一般只需四五年。云南景洪勐宋哈尼族则在轮歇地上种植藤和竹,并就地用竹作篱。几年后伐竹、烧垦种姜、烟草等,效果很好。从靠自然之力恢复生态过渡到靠人的能动作用主动调适自然———人口———经济三者间的关系,这是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巨大飞跃。
刀耕火种式的迁移农业每人需要的土地面积更大。迁移农业是一种自给性的自然农业,它只能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食物需要,没有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换。在迁移农业中,饲养动物很少。所饲养的动物只是在宗教性节日或其他节日才能食用,所以人们的营养构成缺乏蛋白质。捕鱼和狩猎可以部分地补充其不足。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虽然落后,但它是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实践的总结。
结语
中国依然拥有传统尚存的地区。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能力保护这些传统,是一种耻辱。强行把这些地区拉入到工业文明体系中,无异于把古董用做了劈柴。这些依然存活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今天的财富,它们对于未来人类的价值,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一方面,我们得以从中学习传统的生存智慧,那种利用本地资源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并且获得快乐的生存的智慧。另一方面,当日疯一日的工业文明体系崩溃的时候,那里才是人类文明最为可能的方舟,也最有可能成为人类新文明的星星火种。
参考资料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总第64期)》
百度百科——刀耕火种
《云南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农业》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走进更专业的技术领域。喜欢就点个关注呗!我们致力于传播农业知识,服务三农;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项目编制;农场畜牧场规划设计。
小编创作不易,您要是觉得文章不错,点击右上角给个赞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