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园艺知识 > 种植技巧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

时间: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图1)

霸王花、恶魔之花、大毒草!这众多的称谓都属于一个为祸四方的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可别把它跟我国本地的“一枝黄花”弄了,现在各地纷纷打击的,只是原产于北美而且名字特别长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野外泛滥

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

说句实话,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样子还是挺好看的,要不然也不会在1930年代年被引入中国,当成了观赏植物,但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所迷惑,看似艳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可是蕴藏着巨大的生态杀伤力!

要说这“恶魔之花”有什么害处,相信大家最近已经看了不少报道和文章,总结起来就是:太能生,太霸道,太欺负人了!它在近20年已造成上海30余种土著植物消亡,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要是能复活也不得不同意。

自打这加拿大一枝黄花逃到野外成为恶草后,蓦然发现我国的环境实在太好,光照充足,热量合适,水源也好,于是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入侵行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占据了野外的各处空地,尤其是撂荒地和高速、国道、公路沿线的土地。

它的植株高大,有的能长到2米多,与其它植物争水争肥争阳光,造成生态破坏,农业减产。而且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期长,当秋季其它植物已经开始凋零时,它却仍然枝繁叶茂,进入盛花期和种子成熟期,最可恨的是还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别的植物生长,最后导致所在之处就剩下它一种植物,相当可怕。

加拿大一枝黄花还耐旱、耐贫瘠,而且繁殖力极强,远距离传播靠种子,多的时候一株能产生20000棵种子,随风飘散到远处发芽,近距离则能通过根状茎来进行无性繁殖。只要地下的根茎没死,就杀不绝。

凭借这些能力,加拿大一枝黄花从长三角持续向我国腹地拓展,不仅祸害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长江流域地区,还侵入了河南省多地,而且最近在新乡也首次发现了它,说明其已经开始向黄河以北地区挺进。一枝黄花所到之处,各地都如临大敌,手拔刀砍火烧喷农药,动辄全城围剿,却仍然难以根除。

各地积极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

既然一枝黄花的生命力这么强,在中国这么嚣张,那为什么在其原产地:北美的加拿大,却没有泛滥成灾呢?2007年,我国曾有学者前往加拿大,实地调查了安大略、魁北克和萨斯喀彻温三个省南部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情况,发现虽然在野外也有不少种群,但却比较正常,植株不像在中国那么高大,规模也远没有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

一般来说,入侵物种在其原产地确实是很难泛滥的,因为它们长期以来与大自然已经形成了某种平衡,不少自媒体文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原产地有天敌,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被人接受,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咱们再来看看2007年的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当地主要有4种天敌,首先是锈菌,可以使一枝黄花得锈病,叶子干枯,然后是一种背上有三条黑线的甲虫,可以把一枝黄花的叶子吃光,植株枯死,但仅在多伦多附近有发现。其它还有瘿螨和蝽象(即“臭大姐”),也会对其生长造成损害。

蝽象,又称臭大姐,臭屁虫

但是这几种天敌除了那种奇特的甲虫之外,我国也都存在,并且还很常见,却并没有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疯狂生长造成遏制,显然,用“缺少天敌”作为一枝黄花在我国泛滥的原因,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那真正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原来,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因的变化有关。在自然界的植物中,经常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现象,形成多倍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即DNA,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时,就被称为多倍体。人有46个染色体,每23个是一组,因此是一种二倍体。

DNA存在于染色体(左)中

在植物界,当环境出现剧烈变化,或是受到机械损伤、辐射或化学作用时,往往导致有些细胞在复制后却没有分裂,于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了多倍体,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物种。例如我们常吃的香蕉就是三倍体,土豆是四倍体。

多倍体比起原来的植物品种,细胞体积增大,新陈代谢更旺盛,因此具有很多生长发育方面的优势,例如植株更粗壮、花朵更艳,果实更饱满等。郁金香就是一种培育而成的三倍体,四倍体的葡萄、小麦、水稻等,个头都比原来的二倍体大得多,因此在农业育种是多有应用,人们用模拟变温、切割、化学药剂等方法人为培育出多倍体品种。

巨峰葡萄就是一种四倍体

加拿大一枝黄花也存在多倍体现象,在原产体北美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三种。相对来说,二倍体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喜冷而不耐热,且生长缓慢,竞争力和繁殖力差,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一枝黄花则正相反,耐热性好,生长迅速,个头更大,而且在根状茎上可以生出更多的芽,攫取资源和繁殖能力都比较强。

在加拿大,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的比例分别约为41%、28%和31%,比较均衡。但在我国却出现了不同寻常的现象,六倍体竟然有7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四倍体有23%,在野外完全没有发现二倍体(2010年)。反而是作为观赏植物人工栽培的黄莺花,有一部分竟来自正宗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二倍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令人惊讶的结果呢?

六倍体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很高大

原来,多倍体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更耐热,最早引入该物种的是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地处亚热带,温度比加拿大要高得多,二倍体的植株并没有多少优势。但在大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因为各种机缘而发生了多倍化,形成了四倍体和六倍体。

尤其是高大强壮、繁殖能力超群的六倍体,完全适应了中国南方炎热的气候,迅速占据了生态位,并对其它植物形成了压制,成为臭名昭著的“恶魔之花”。有趣的是,在气温比较低的欧洲,也存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现象,但那里的主力却是普通的二倍体,更像是人工栽培的黄莺花。

人工栽培的黄莺花

可见,为了能在中国生存和泛滥,加拿大一枝黄花下了很大功夫,直接把染色体数目给改变了,相当于赌上了自己的基因,令人感慨。

现在加拿大一枝黄花越过黄河,进入了更北方的地区,可能与近年来气候变暖,北方温度升高有关。另外,由于二倍体的黄莺花仍在人工栽培,虽然它不太容易在南方地区泛滥,但存在逸出后侵入北方寒冷地区的可能性,就如同欧洲的情形一样,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河南多地遭“恶魔之花”入侵##加拿大一枝黄花出现在河南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