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园艺知识 > 种植技巧 >使君子的种植方法(使君子图片)

使君子的种植方法(使君子图片)

时间:

使君子的种植方法(使君子图片)(图1)

〖课程导读〗在了解了印度文化的特征之后,我们对于将更加细致地去了解佛教产生之前的一些思想源流,这样对于把握佛教思想的精髓会更加准确,比如本节课程中先生要提及的吠陀文化……

使君子的功效与作用(使君子图片)

我讲了,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逐步侵入南亚次大陆,300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由雅利安人文化和印度土著原始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一个新文化发生,这就是著名的印度文化吠陀体系,它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诗歌集子,它其中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特质。我们把吠陀文化的基本分类看一下,第1项叫内明,内部的内,明亮的明。所谓内名就是追问灵魂的学问,这个东西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它是一切神学和宗教文化的基本追问。第二叫声明,声音的声,明亮的明,所谓声明就是音韵学,也就是拼音学,这个东西在中国早期文化中也根本不存在。所以大家注意,印度的文字包括梵文叫印欧语系,也就是它是跟欧洲一脉的拼音语系,而中国的文字叫汉藏语系,它跟拼音语系完全不相关。第三因明,原因的因,明亮的明,所谓因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逻辑学,也叫因明逻辑,这个部分中国古代本土文化中也根本没有这个成分。下面两个,工匠明,医方明,就是技术和古医学这两样东西,中国自古就有。我们看看它的5个内容就可以发现它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在远古时代,公元前1200年前的一个典型交合体。到公元前10世纪,婆罗门教随之诞生,它以《吠陀》为经典,以《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诠释之,统一整合了多元的旧有宗教,出现了以梵为最高层次,梵天、湿婆、毗湿奴为具体形态的三大主神,再有专职的祭祀阶层,然后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使教义和教团组织体系化,这就是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的形成,同时使得种姓制度达成。

大家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四大种姓,这种层层种姓的发生,其实跟印度南亚次大陆对外开放,民族扰攘,人群迁徙层层覆盖有关。我们简单看一下它的种姓制度形成的宗教和血缘凝合结构的关系。

最高阶层最高种姓叫婆罗门,他们就是僧侣阶层,具有对婆罗门教的解释权。大家一定要知道,在西方,在印度,第一贵族历来是僧侣。因为控制精神者才能控制人群,最终控制社会。这跟中国社会没有宗教,直接用权力控制人身成为最高阶层是全然不同。所以在欧洲中世纪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僧侣,第二等级才是贵族,第三等级就是平民,包括后来资产阶级,所以把资产阶级革命也叫第三等级革命。在印度婆罗门是具有宗教解释权的僧侣阶层,是真正的精神控制者,因此他们处在最高地位。大家想想今天伊朗的政权结构,总统上面有一个精神领袖是国家最高领袖,仍然是这个结构的遗存。那么第2个种姓也是第2阶层,叫刹帝利,他们掌握武力是武士阶层,因此是世俗政权的组成者。第3个种姓叫吠舍他们掌握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和从商资源,于是他们构成经济社会的主体,形成第三等级。这前三个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前三种性,基本为雅利安人所垄断。最低种姓叫首陀罗,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既没有宗教精神解释权,也没有武力的垄断权,也没有经济资源,大多数是普通农民甚至是佃户,这就是首陀罗他们的主体可能是当年印度土著人的保留。那么这四大种姓区分的十分严格,各种姓之间不得结婚,如果发生各种性之间的血缘混乱了,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更低的等级,叫贱民,也叫不可接触者,连这四大种姓都不能归入,他们只能做一般人绝不肯做的那些最肮脏最低级,最影响灵魂的工作,比如屠宰抬尸等等这样的事情。这就是由印度文化吠陀文化基础上建立的婆罗门教。

请大家注意,在婆罗门教中,以及在婆罗门教后面发生的印度耆那教中,我们都会发现它有灵魂转世,因果报应之类的学说。我说到这儿,大家就应该明白佛教中的诸多内容受到婆罗门教,以及印度耆那教的影响。那么婆罗门教,由于它有严格的组织体系,阶层体系,表达为种姓体系,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社会建构性或者叫社会建设性,它是东方农业文明血缘组织传统和西方宗教哲理系统两者的汇合和强化体系,因此构成一种极具压迫力的和稳定性的社会文化结构。请大家记住任何具有建设性,文化压抑结构体系的文化,它一定需要一个对冲文化体系,以使之缓和,佛教由此发生。我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大家注意中国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教,儒教讲尊卑有序,人分等级,然后建立有序的阶级社会,因此儒教极具建设性,因此儒学始终是中国的国学国教。但对应的就是老庄文化,老庄学说在中国起到的作用叫解构作用,请注意儒家学说叫结构作用,建设性作用,而老庄学说就具有破解性的解构性作用,所以你会发现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强烈对立。道家学说主张出世游离到文明社会之外,因此它不具有建设性,它在社会中不断流传,是因为它起到了某种消解儒家尊卑有序社会压制的舒缓作用,这叫解构文化体系的独特社会功能。

那么大家想想婆罗门教极具压制性,它以种性血缘的方式所造成的那种压抑感,远比中国儒家尊卑体系的压抑感要沉重得多,因此他也当然就会出现一个解构文化体系,并且以宗教形式才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这个解构文化体系的必然发生就是佛教得以诞生的因由。因此佛教最初的发生,你不可视为是释迦牟尼的突发奇想,它是印度社会结构文化体系的必然导出,因此我们就会发现佛教处处对抗婆罗门教,比如它用缘起学说打破梵的第一因论,它用诸法皆空,冰释吠陀天启,它用八正道消解祭祀万能,它用众生平等破除婆罗门至上。你会发现它在每一个点上都是婆罗门教的反动。

我讲到这里,大家也就应该相应想到,既然佛教是这样一种特质,那么它一定不具有建设性,因此它最终不能成为主流文化。果不其然,从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兴起,到公元后四世纪佛教在印度逐步衰落。公元后四世纪笈多王朝婆罗门教复兴,佛教逐步衰退,至公元八世纪到12世纪,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

大家要注意今天的印度教是以婆罗门教为主体,以耆那教、佛教为边缘补充,以其他各种杂化的多神教作为边缘性的填补,构成今天的印度教。

佛教曾经也在印度大兴过一段时间,这是一个特殊原因造成的。大家要知道佛教最初发生的时候,佛陀是非常寂寞的,它的僧伽组织也就是它的僧团组织,人数极少,处处遭到排挤。佛陀当年在世的时候一点都不荣耀,非常狼狈,因为那个时候婆罗门教为主体,想想他是婆罗门教的对抗体系,他在当年的印度要存在有多么困难,所以他只限于印度北部,今天尼泊尔附近也就是释迦牟尼家乡附近,在那个地方流传,受到极大的压抑。佛陀圆寂二三百年以后,印度进入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阿育王,他本人是首陀罗出身,注意他是第4种姓,因此他天然对婆罗门教反感,遇到佛教大感兴趣。大家知道,阿育王以铁血方式,第—次统一印度,然后他以这样的强势方式,在印度普行佛教,佛教才短暂兴盛,曾经在印度意识占主导地位,到公元四世纪以后衰落。佛教上今天说的一个词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指的就是阿育王。

〖课程导读〗佛教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学原因与社会文化的整体平衡相关,当婆罗门教呈现出极强的社会建构性压抑结构时,佛教自然发生呈现出极强消解作用。接下去,先生将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为大家继续深入解读……

我们前面算是对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学原因,做了一个简单交代,下面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唐代他所建立的政权不完全是汉人的政权,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北朝人物走过来的政权,所以他主体上是胡人建立的政权。唐朝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身上至少有3/4以上的血统是鲜卑人,由于唐朝统治阶级主体上不完全是汉人,因此他们不尊奉儒家学说的华夷之辨,或叫夏夷之辨。大家知道儒家学说里讲中国人叫夏,讲野蛮人、游牧人、其他人叫夷,把这两者是严格区分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在儒家文化里夏夷之辨是严格区分的。那么到唐代这个东西被打掉,甚至在唐朝相当一段时间,国教都不是儒教,而居然是道教,我在这个话题我在前面讲过,老子课上我提到过,因此唐朝就出现了一种极为开放的心态,他对任何外族夷人、胡人、蛮族的文化全部接纳,这就是大唐盛世,得以缔造文化荣耀和中国君主时代最高峰的原因之一。在唐朝各方面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主流思想纷纷进入中土,可不仅仅是佛教,比如从波斯传过来的祆教也叫拜佛教,比如伊斯兰教。大家知道在唐代中期发生过西域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怛罗斯战役,唐朝将军高仙芝带领2万多人,有说是3~5万的军队跟刚刚兴起的阿拉伯帝国,古代称为大食帝国军队在西域相遇,结果高仙芝大败,最终导致伊斯兰教把原来早经佛教儒染的新疆河西走廊,也就是中国西域一带伊斯兰化。大家看今天的莫高窟全是佛教文化,但今天那个地方那一带全都是伊斯兰教的回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在唐代的时候,中期基督教竟然也传入中国,当时叫做景教。1623年也就是在明代晚期出土了一块碑,今天还在西安碑林,这块碑的名字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你读一下它的碑文,当时的基督教在中国也是广为传播,而形成极为广泛的影响,可是奇怪的是,我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东西全都逐步消失,以至于我们后来提起基督教,都说是明末清初的传教士带入中国,袄教拜火教在中国几乎连遗迹都消失,伊斯兰教被边缘化在中国西。唯有佛教突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全面融汇,它说明什么?佛教一定要具备两种基本特质,第一,它与本土的思想文化体系产生互补作用。第二,它与本土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不能有太大的冲突,这是佛教在诸多宗教和其他思想进入中土以后,唯一保留得以长期渗透的基本原因。

我们下面就看一看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产生互补作用的4个方面。第一,佛教的宇宙观和逻辑论弥补了故国上层思想领域的空缺。这句话什么意思?我前面讲课一再讲,中国先秦传统文化奠基期,先秦时代的所有贤者全都关心人伦社会学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人关心自然学宇宙论的问题,唯有老子在道德经中以非常单薄的2000字都不到,讨论道,而且老子学说的重点也不在道而在德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的学说极为欠缺,即使在高层文人士大夫文化领域,他也极为欠缺,而且他还欠一个东西,逻辑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没有逻辑学的内容,所有讨论一律散点式讨论,这在中国高层文化系统中构成一个重大缺陷。而佛教的宏大宇宙观和谨言因明论,弥补了中国上层思想领域的这两大空缺。第二,佛教的人生观和处事论弥补了本土下层思想领域的空缺,这句话什么意思?我前面讲中国所有文化都只关心人伦社会学问题,那么按道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处事论就是人生观,可由于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人伦学说叫君子之道,把君子之道以外的人称为小人,因此在世俗界,在民间,在非君子界,他们受到的是蔑视,是侮辱,而不构成他们人生观的建构基础,因此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和学说,带入了一个处人生观和处事论的全面翻新,而且使下层信众得到极高的尊荣,由此弥补中国下层社会人生观和处事论的实际空缺状态。第三,佛教的教规约束和组织体系弥补了中层国教架构松散的空缺,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讲过,人类早年文化即使不直接表达为宗教特质,其实也一定包含着宗教功能和宗教色彩。比如儒学,中国人自己乃至外国人都把它叫儒教,中国人讲三教合一儒释道,可见儒学在中国起到作用是宗教作用。可是中国的儒教却没有教团组织,没有仪轨,没有教团的约束,因此它的宗教组织状态涣散,他把他的宗教组织状态后来融会在中国的官僚系统中形成士大丈阶层,这个东西形成中国社会,政教合一极为模糊的状态。那么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带入教团组织体系和教规约束的范本,这就是后来东汉末期,中国产生自己唯有的土著宗教道教得以发生的一个模板。所以你现在看道家它只是名字不同,佛教寺,道教观,穿的衣服样子不同,说的话内容不同,但是它实际宗教组织法事方式教团活动仪轨方式都极为相近。道教是学习佛教宗教组织下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土著宗教。第四,佛教的压抑消极和禁欲学说适宜于中国农耕稳态社会的需要。我前面一再讲农业文明需要大家集体协作,在每一亩地上精耕细作方得温饱,因此他不主张个人自由,不主张个人权利,因此中农业文明本身极具压抑性,个性消融,没有任何人从年轻到成年,他能够伸张自己的头角,这是不可能的,在一个复杂的血缘压制体系下,你绝难有任何异想,你绝难产生任何异端思想和异端行为。那么佛教要比中国更加压抑更加消极,更加禁欲,它说明两点:第一,农业文明需要压抑和禁欲,因为人口膨胀,人际关系资源关系格外紧张,大家只有处在压抑和禁欲状态,人们才能安宁生存。因此佛教的这些素质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补充和深化,它加剧了中国传统原有农耕文明,相对压抑,相对消极和相对禁欲的深度。第二,它也表明印度人的生活困苦和压抑状态,远大于中国,它是农业文明的压抑本态,再加上种族扰攘的那一重侵犯和压制,因此印度文化的压抑程度就比中国文化更为深沉,它表达着印度人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苦难可能更大于中国人。

我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大家才能真正理解佛教文化跟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文化为什么能够突入中国与之相融。

〖课程导读〗在这一节中,先生继续应用社会学原理,深刻剖析了佛教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文化的融洽相补,从上层世界观、逻辑观到底层人生观,到宗教仪规和禁欲主张,都使其能够在中国得以渗透的深层原因。下一课程中我们将跟随先生深入了解佛教本身的思想内涵,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