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蕨

时间:

玉龙蕨(图1)

好消息又来了!近段时期以来,东北虎、华北豹(又称中国豹、太行豹)等大型食肉类动物在我国多地踪迹频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我们都知道,豺狼虎豹等大型食肉类动物都是一个生态系统里的顶级捕食者,并且现如今也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玉龙蕨

实际上我国不仅是大型肉食类动物频现,许多极危或被认为灭绝的动植物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例如曾被认为灭绝的野生川东灯台报春在重庆“现身”,一次发现了2100株;秦岭太白山首次发现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独叶草;浙江临安发现野生莼菜,面积约600平方米;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首次发现极危植物玉龙蕨;宁夏沙湖时隔3年再现濒危猛禽玉带海雕,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等。

而且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很多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逐渐恢复,野外种群数量在持续增加,例如亚洲象由1985年的的185头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海南长臂猿从40年前的2群不足10只,增加到目前的5群33只;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共7000余只(其中有5000余只在陕西境内);大熊猫野生种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现在的1864只;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头以上等。

除此之外,曾经一度濒临灭绝的麋鹿(又名“四不像”)、野马等珍稀动物也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峨眉含笑、华盖木等野生植物基本摆脱了。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出现了野猪出没林间、鸟儿回归山林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效。

而如今,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比虎豹等肉食性动物更难见到的豺,在甘肃竟然一次拍到14只,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月初,祁连山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在对布设于甘肃省张掖市黑崖沟区域的红外相机进行例行巡护时,发现红外相机记录了14只豺一起活动的场景,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只体格健硕的成年豺正带着幼豺在高山草甸上追逐觅食,表现得非常轻松自由。这也说明这14只豺的栖息环境非常好。

被拍摄到的这14只豺集体同框的场景,是祁连山国家公园所记录的豺活动数量最多的一次,同时这也是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首次发现大规模豺群活动的影像。

而且豺本身就是一种“神出鬼没”的肉食动物,一般很难发现它们的行踪,但是这一次就拍到14只豺共同活动,这足以说明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并且公园内其它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为豺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稳定的食物来源。并且这14只豺的集中出现,为我国其它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借鉴。

豺是食肉目犬科豺属动物,一共有11个亚种,其体长为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5-32公斤,大小与犬相似但比狼要小。

从栖息环境方面来看,豺的栖息环境比较复杂、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在低纬度的热带雨林、中高纬度的丘陵山地以及海拔在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甚至是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活动踪迹,是一种既能抗寒也能耐热的食肉动物,此次甘肃肃南发现的“14只豺”,就是布设在高山草甸上的红外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主要分布的豺的亚种之一学名叫“中国豺”,有的地方也叫豺狗、豺犬、亚洲野犬、红狗等,它的典型特点是背毛呈红棕色,毛尖呈黑色,腹毛颜色则较浅淡,另外它的身躯比狼要短但尾比狼略长,且尾巴毛长而密略似狐尾。

从生活习性方面来看,豺属于群居性的动物,一个群体最少有2-3只个体,通常由7-8只组成,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30只成群结对的规模,祁连山国家公园此次所记录的“14只豺”同框的画面也是非常罕见的。

从种群现状方面来看,各个亚种的豺如今已是非常的罕见,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人类的影响。

由于以前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导致豺狗以及其它食草类动物或杂食类动物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失去了栖息地和隐蔽条件,数量不断减少,捕食越来越困难的豺狗被迫走进人类居住区盗食家畜家畜,豺狗因此被当作害兽被人类大量捕杀,不少地方曾以鸡鸭小猪仔等为“诱饵”诱捕豺并予以捕杀,致使豺迅速成为濒危物种。

今年2月份,根据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豺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同期“晋级”的还有长江江豚等65种野生动物。

随着豺等肉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由此也引起了其它的生态问题。例如在山区地带,有豺出没的地方,野猪、狗獾等祸害农作物的现象就明显少很多,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地方可谓野猪已泛滥成灾,不仅造成很多地方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且也屡次发生野猪伤人的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而知道这一利害关系之后,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生态链中顶级掠食动物作为天敌在制衡食草类动物或杂食类动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文中讲到,豺具有群居性,很少有单独生活的个体,并且它与鬣狗、狼等动物一样,通常是群体觅食。

豺生性胆大、凶猛,尽管它的体型要比狼略小,但是无论是单挑还是群体作战,其战斗力都要高于狼。并且虽然豺的体型相对较小、外表看上去也很平静,但很多动物都被它这种特征所欺骗,它甚至敢向比自己大很多的动物发起进攻,是现存最灵活、最凶猛的犬科动物,主要捕食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动物,有时也会袭击水牛。

而且豺行动非常敏捷,又善于跳跃,“立定跳远”能跳到3米开外,而借助于快跑能轻松越过5-6米的沟渠,其灵活性胜于老虎、狮子、熊等猛兽,几乎与猞猁和云豹这样的猫科动物相当。

并且论咬合力,豺可以达到226公斤(约合500磅),所以这种典型的山地动物除了亚洲象和亚洲犀牛这种体型巨大的动物不敢招惹外,其它的都敢为之一试。曾经在印度就发生过多起豺群与孟加拉虎争夺食物而血拼的事件,其结果基本上都是豺群伤亡几只或十几只后,老虎还是被剩余穷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

实际上,虽然豺的“单兵”作战比较凶猛,但是其“杀手锏”还是群体攻击,这一点与鬣狗非常像。以攻击体型较大的水牛为例,豺群通常会将水牛团团围住并从两侧快速包抄攻击它的脆弱部位,一般第一步是用锋利且带有倒刺的爪子将水牛的眼睛抓瞎使其无法辨别方向;第二步是乘机跳上水牛的背部撕裂它的皮肤使其疼痛难耐;第三步就是攻击水牛的肛门,像鬣狗“掏肛”那样将它的肠子等内脏掏出,使其完全丧失战斗力。

所以豺、鬣狗这种喜欢“打群架”且惯用“下三滥”手段的动物,别说是水牛或非洲野牛都会为之胆怯,就是老虎、狮子这样的猛兽都得避让三分。而人如果没有工具的话,在野外一旦遇到豺群,且不够胆大、附近又只有你这一块肉的话,那就要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