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中药紫苑与紫菀的区别)
推荐文章
这里所说的“黑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怕外人知道中医内幕的“行话”、“黑话”,而是让大家对一个中医是否地道,血统是否很纯正,来进行判断的一些术语,毕竟,很多术语和行话,一点就可以暴露出一个中医血统是否纯正。
1看处方,“术”和“朮”完全不一样的写法
紫菀(中药紫苑与紫菀的区别)
印刷体,通常不区分“术”和“朮”,这是印刷行业的失败之一,“术”永远读shu,4声,手术等等,而“朮”永远读zhu,1声,中药里面的“朮”只有这一个字,也只有这一个读音,我说一个人,大家不陌生,看过岳飞传的人都会知道,有个“金兀朮”,就是这个“朮”字,现在市面上比较早一些的印刷体仍保留了“朮”这个字,中医如果是正统学习,写的一定是“朮”,而非“术”,这是两个字,所以,大家在看到中医处方时,如果他们写成“白术、苍术、莪术”,那他的血统往往不那么纯正,一定是“朮”是对的。
2看他说五行的顺序
效哥曾看过几次养生堂,里面的专家,N多次提到过五行的顺序是“金木水火土”,呵呵,看的效哥哈哈一笑,不地道,但凡正经学过中医的说起五行的顺序一定是“木火土金水”,因为,这五行不是随意排列的,一定是按着“春、夏、长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是正统中医,是无法区分这个细微差别的。
3“酸”与“痠”
正统的中医写“腰酸”,一定写成“腰痠”,“酸”在中医自古就有,它只代表五味之一,酸苦甘辛咸,而“痠”则是正统中医的术语,不会写“痠”的中医,一定不算正统,呵呵,正好提到了五味,五味也有顺序,外行的说法是“酸甜苦辣咸”,正统的说法就是上述的“酸苦甘辛咸”,其中,一个是顺序的不同,还有一个是“辛”绝不是“辣”的意思。
4“痿”与“萎”
“痿”在中医里面是个病,也包括一些症状,比如阳痿,而不正统的中医通常按着西医的写法,改写成了“阳萎”,没法说太多的,大家认准正统中医的标记点就好。
5“瘀血”与“淤血”
正统的中医写法是“瘀血”,不正统的写“淤血”。
6“弦”的读音
正统中医读“弦”为xian,2声,非正统读xuan,2声。
7半夏一定不写半夏
正统中医一定写成“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非正统写成“半夏”,因为用半夏,这三种炮制品是有区别的,“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清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法半夏偏于和胃燥湿,所以,正统中医开方,目的性很强,直接带出了要哪种半夏,而非药房有什么给什么,这种偏差会影响患者疗效,比如清半夏的止呕效果,不如姜半夏。
8“紫菀”与“紫苑”
正统中医一定写“紫菀”,非正统写“紫苑”,但是在读音上,学院派的偏重于读wan,3声,师承派偏重于读yuan,2声。
9“大枣”的右上角脚注是否有“擘”或者“掰”
正统中医的处方,大枣右上角的脚注一定会写“掰”或者“擘”,因为无论从张仲景时代还是临床实际疗效来看,大枣不写“掰”或者“擘”,大枣一定无法煮透,因为大枣的皮很厚,整个大枣煎煮,除非大枣自己身上有脱皮或者裂纹,否则,几乎煮不出大枣的甜味,不信大家可以自己试试。
10汤药处方开具“朱茯苓”
正统中医都懂,“朱茯苓”一定不入汤剂,就如同“朱砂”只能入丸散剂一个道理,朱砂本身没毒,遇热一定有毒,这里就不多废话了,想知道为什么的读者,我们后续文章会有更新,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