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树
推荐文章
柘树
在我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的山坡或林缘生长着一种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柘树,柘树,枝条具有棘刺,叶片卵形,偶有三裂,果实是聚合果球形,成熟时桔红色,人们常叫柘树或柘,用途广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今天我就谈谈这种植物的一些情况。
柘树
一,柘树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柘树这个名称出自《中国树木分类学》,在《中国植物志》中作为别名处理;它的正式中名在《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为柘,这个名称来源于《嘉祐本草》;别名在陕西叫文章树;在《本草拾遗》和广西叫奴柘;在湖南叫灰桑;在云南叫黄桑;在《救荒本草》中记载为棉柘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桑科柘属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柘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通常生长在山坡、平原、林缘和村庄附近。
柘城,柘树,自古以柘树而得名,与“木”与“石”而结缘。柘城自秦设立县治,以有柘沟环流,而两岸柘木繁茂,邑内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迄今已有2240多年的置县历史。古老悠久、赓续延传几千年的柘树和柘丝文化,早已为柘城这方土地这方人注入了一种丰沛的生命活力,平添了一种绿色的精魂、永恒的神韵。
一、柘树,永远的家乡情思
柘城县仅存至今的一株珍稀古柘树,位于老王集乡北部的扳曾口村东、村小学校西侧。相传栽植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年),距今约有近千年的历史。近千年来,它吸收日月精华,采纳大地营养,依然枝叶茂盛,蓊郁荟蔚、苍绿争荣、披云弄霞,年年还能够结出许多如球状的果实,从地表生长出一株株嫩绿的枝条来,展示着它坚毅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树高23米,树围3.8米,树冠覆盖200平方米,三大主枝直径均超过1.5米,枝长超过20米,老化树皮积存厚4厘米。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1986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更被当地群众奉为树神。
柘木又名柘、柘桑、文章树。甘,温,无毒。具有补肾固精,清热凉血,舒经活络的作用。柘木对胃癌、贲门癌、食管癌、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疗效较为明显,对肺癌、鼻咽癌等也有一些疗效。
古人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病的基础。柘木具有补肾固精的作用,能够扶助人体的正气,有效改善手术、放化疗后以及晚期胃癌患者出现的面色苍白,人没有精神,全身无力,呼吸不够用,连说话都觉得很累,或者头昏眼花,稍微活动一下就汗出不止,甚则腰部酸痛,两腿走路没劲,耳中有声音鸣响,听力下降,小便清稀量多,或夜尿次数多等症状。
柘木用治胃癌体质虚弱的患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川芎、熟地、白芍、黄芪等配合使用。如果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等骨髓抑制表现,可加用补骨脂、当归、石韦、大枣、鸡血藤、枸杞子、菟丝子等升高白细胞,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出现血小板减少者,常配伍黄精、连翘、制首乌、女贞子等。如果患者病期晚,营养状况差,出现进食量少、极度消瘦、无力、贫血等恶病质表现,可加用山萸肉、枸杞子、党参、白术、生苡仁、怀山药、半夏、陈皮、熟地、女贞子等扶正固本,柘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