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园艺知识 > 种植技巧 >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

莴笋菌核病的防治技术(图1)

莴笋菌核病:防治技术及实践

一、引言

莴笋菌核病(Lasium digitatum blight)是一种广泛危害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病害,对莴苣、菠菜等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该病菌主要侵害叶片,形成圆形、边缘不整齐、表面隆起、褐色、直径2-5mm的病斑。病菌通过风雨、水淹、土壤传播,具有发病急、传播快、防治难等特点,是蔬菜生产的一大难题。

二、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较好抗病性的莴苣和菠菜品种,如‘新香1号’、‘1988’等,通过种子繁殖或插秧方式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病菌的侵害风险。

2.土壤病菌清除

及时对病菌感染的土壤进行翻耕、消毒,以消除土壤中的病菌。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田间积水,预防病菌滋生。

3.药剂防治

喷洒农药是常规的防治手段。在病菌初起之时,使用3%~4%的嘧啶核苷酸(SN)或2%~3%的异菌霉素(I)进行喷雾,可有效控制病菌的传播。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杀菌剂,如2%~3%的代森锰锌(ZK)等,对病菌进行防治。注意要选择对蔬菜安全的农药,并按照农药残留标准进行合理施药。

4.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叶,保持叶片通风干燥,可降低病菌的滋生环境。注意合理施肥,保证植株生长所需养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病菌监测与预警

定期对植株进行病菌监测,及时发现病菌感染迹象,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利用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建立病菌预警系统,可有效预测病菌发生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三、实践案例

某地蔬菜种植大户在种植莴苣过程中,发现病菌发生严重,叶片出现圆形、边缘不整齐、表面隆起、褐色、直径2-5mm的病斑。经调查,病菌主要由‘尖叶莴苣’(Lasium angustifolium L.)和‘苦菜’(Lasium amarum L.)等品种传播。该大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新香1号’、‘1988’等。

2.及时对病菌感染的土壤进行翻耕、消毒,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田间积水。

3.利用3%嘧啶核苷酸(SN)对病菌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

4.及时清除病叶,保持叶片通风干燥。

5.合理施肥,保证植株生长所需养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6.定期对植株进行病菌监测,发现病菌感染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措施,该大户的莴苣和菠菜病菌得到了有效控制,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莴笋菌核病是一种危害我国蔬菜生产的病害,对叶片形成圆形、边缘不整齐、表面隆起、褐色、直径2-5mm的病斑。选用抗病品种、土壤病菌清除、药剂防治、加强栽培管理、病菌监测与预警等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莴笋菌核病的发生。同时,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确保蔬菜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