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的种植方法(余甘子)
据《随园食单·茶酒单》言,袁枚以前并不喜欢武夷茶,嫌其浓苦如药。1786年秋天,袁枚不顾七十高龄,长途跋涉,游览武夷山,走遍了山顶曼亭峰,天游寺等地。他方才知道以前喝过的武夷茶,或真赝难辨,或烹煮不得其法,自此,他就对武夷茶爱不释手,品为天下第一。
袁枚的茶诗美妙而富有知识性。他来武夷山写了《试茶》:“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反映出清代闽北茶叶生产和销售两旺情景。他的《湖上杂事诗》更是优美,“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让人仿佛看到了身穿红裙的采茶姑娘置身于绿色茶海中的鲜明景象。
余甘子的功效与作用(余甘子)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袁枚与茶》一篇的连载。
袁枚论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因而他十分看重武夷茶,即武夷岩茶。古代武夷茶,出自福建省崇安县境内的武夷山。宋范仲淹《斗茶歌》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只是由于当时寺僧拙于焙,采制未精,致不闻名。明代,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人引入松萝制法,以炒代蒸,色香味俱佳,使武夷茶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而享誉天下。到了清代,武夷茶仍为世人所重。据清王草堂《茶说》介绍,武夷岩茶的采制,要经过晒、炒、焙三个工艺,和现行乌龙茶的采制方法基本一致,泡出时,呈绿叶红镶边,可见武夷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武夷茶不仅具有浓郁甘淳、香气持久的特点,而且形成了适合本身特点的冲泡方式和品饮艺术,这就是今天仍然流行于闽潮一带的“工夫茶”。
据《随园食单·茶酒单》言,袁枚以前并不喜欢武夷茶,嫌其浓苦如药。1786年秋天,袁枚不顾七十高龄,长途跋涉,游览武夷山,走遍了山顶曼亭峰,天游寺等地。他每至一处,僧人、道士见其仪表非凡,谈吐风雅,争相献以佳茗。所用的茶具也非常独特,茶杯只有核桃大小,茶壶也只有香椽那么大,满斟一杯,不足一两。袁枚持杯在手,先闻其香,再试其味,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啜饮,细心品味,果然觉得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于是他一连饮了三四杯,每饮一杯,就有一种新鲜感觉。饮过之后,顿觉心旷神怡,精神倍增,旅途疲劳一扫而光。到这时,他方才知道以前喝过的武夷茶,或真赝难辨,或烹煮不得其法,他觉得武夷茶享有天下盛名,真是名不虚传。自此,他就对武夷茶爱不释手,品为天下第一。
文图来源:胡长春世界茶文化图书馆;如侵必删!
附:
1.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他工古文,擅骈文,所著诗文颇多,诗主性灵,新颖灵巧,多为抒发闲情逸致,也有讥讽时政、关心民瘼之作,以一代作手,活跃文坛60余年,著有《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等,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2.余悦,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