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养花知识 > 花草养护 >豆蔻的养殖方法视频(豆蔻的养殖方法和用量)

豆蔻的养殖方法视频(豆蔻的养殖方法和用量)

时间:

豆蔻的养殖方法视频(豆蔻的养殖方法和用量)(图1)

图片来自b站up主小豆蔻儿的视频《像谢道韫那样的女孩》

随着《大宋宫词》的评价持续走低,古装大女主爽剧正式走向没落。其实,有一个朝代的女性故事非常精彩,而且是群像式的,各有千秋,却一直没有编剧能来好好写写,就是魏晋南北朝。

说到魏晋南北朝,大家应该都能想到第一代男子天团”竹林七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被”看杀“的美男子鼻祖潘岳(就是平常大家说的潘安)、经常被唐代人挂嘴边的名相谢安等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飘逸也非常残酷的年代。

豆蔻的养殖方法视频(豆蔻的养殖方法和用量)

竹林七贤(来源:微博@果麦麦榨知机)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盛产美男子、有才情的奇男子,但其实这个时代的女性其实也是呈现出与其他时代非常不同的面貌,相对于大部分时候只讲求”妇德“的女性形象,魏晋的女性在女性故事的历史上留下了非常特别的一笔。

魏晋的人物段子集中在一本叫《世说新语》的书里,其中有一章叫“贤媛”,就是以女性人物为主,虽然名叫“贤媛”,听起来非常“女德”,实际上根本不是传统的妇德内容,而是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呈现出在妇德与才性之间的张力。著名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就指出这个“名不副实”的问题:

本篇凡三十二条,其前十条皆两汉、三国事。有晋一代,唯陶母能教子,为有母仪,余多以才智着,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殊觉不称其名。

就说这里面除了陶母教子的故事比较符合妇德,其他都是以表现这些女性的才智为主题,根本不搭“贤媛”这个名字嘛。而当代学者梅家玲则认为,这是由于当时流行的“人伦品鉴”之风,从实用逐渐趋于审美,《世说新语》这本书本身的叙事也是从汉朝的史传转向小说,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名不副实”的情况。(梅家玲《依违于妇德与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的女性风貌》)

说了这么多,魏晋的女性到底有多精彩?一起来看几个小故事就知道。

说到怼老公就想起林怼怼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系列,试问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正面形象)要么是贤良淑德,要么楚楚可怜,有多少能一句话把老公噎死的爽快场面?这里很多!

首先是谢安的夫人刘氏。

谢太傅刘夫人,不令太傅有别房宠,公深好声色,不能令节,遂颇欲立妓妾。兄子及外甥等微达其旨,乃共谏刘夫人方便,称“关睢、螽斯有不妒之德。”夫人知讽己,乃问:“谁撰诗?”答曰:“周公。”夫人曰:“周公是男子,乃相为耳;若使周姥,传应无此语也。”

谢太傅就是著名的谢安,大家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哪怕夫妻感情好,娶妾也很常见,更何况谢安是出了名的风流名士。说起来谢安在军政大事上能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但是感觉有点怕老婆,也可能是出于对老婆的尊重吧,总之就是想娶妾,但是不好直说。家族里的子侄,外甥啊什么的小辈,就替谢安去说,说“《关雎》《螽斯》有不妒之德”,《关雎》《螽斯》都是诗经里的篇目,《关雎》讲后妃之德,《螽斯》讲多子,看过《甄嬛传》的友友一定记得皇后在螽斯门下罚站的情节,就是这个螽斯。

总之就是拿传统道德那套“妇德”来压人。这时候夫人刘氏,不慌不忙,反问说这些诗谁写的呢?回答说周公。其实不一定是周公写的,但是他们那个时候觉得是。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在这里展开了。重点是后面这位刘夫人说出来的千古名言:周公是男的,才这样写,如果是周母来写,估计就不会这样写。

妙啊!这位刘夫人,相传也是名士刘惔的妹妹,不仅把纳妾这个事情给怼回去了,还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经典/规则是由谁来制定、书写的。就算是到现在,这也是一个值得广大女性思考的问题,而在一千多年前,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已经由刘夫人提出了,姐妹们!

顺便说一句,如此机智的刘夫人是怎样被评价的呢?两个字“妒妇”,这可真是一个很好用的罪名,反正在古代只要正妻阻碍丈夫纳妾,基本上跑不了这个称号。这个故事不是《世说新语》的正文,而是引自一本书,就叫做《妒记》,可能就是专门记载各种“妒妇”的故事。那么《世说新语》正文记的是什么呢?也非常精彩:

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

说谢安家里好多乐伎,就是唱歌跳舞的年轻小姑娘,每次她们表演呢,刘夫人就让谢安看一看,但是只能看一会,一会儿她就像我们看演出谢幕一样,就把幕布降下来了。那谢安还想再看,刘夫人就非常严肃地说:“恐伤盛德。”我怕损伤您的德行。

啧啧,妙啊。

除了刘夫人这位奇女子,这组还有很多强势选手,比如长得不是很好看但却非常机智的许允媳妇: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简单来说就是许允这个人娶了阮家的女儿为妻,这个女孩子长得不太好看,有点被丈夫嫌弃。有一天丈夫就当着人家面羞辱她,说“妇有四德,卿有其几﹖”说女子有四德(大概是指班昭《女戒》所说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几个啊?嫌弃之情溢于言表。这个阮夫人也不卑不亢,说我所缺的只有容貌而已,然后还反问她老公,士有百行,君有几?男子有那么多德行标准,你又有几个?这时候许允还洋洋自得,说我都有啊~这时候阮夫人就不客气了,说: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说你这个外貌协会,好色不好德,还有脸说你德行皆备?可以说是骂的狗血淋头。这个许允人也还可以,不算太渣,自此就非常敬重这位夫人。

还有著名的诸葛丞相诸葛亮他们诸葛家的女儿: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彿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贤媛〉九)

公休就是诸葛诞,丈夫说你怎么气场不像你爹诸葛诞?诸葛诞是一个将军,气场应该挺强的。这时候诸葛夫人的表现却一点都不“卑下”,立刻回怼说:你看看你自己,自己不能跟自己的父亲相比(彦云就是王公渊的父亲的字,也是一位将领),却跑来要求我?

前面几位还只是“怼老公”,还有更厉害的,每天当着人家面嫌弃自家丈夫的,不是别人,正是魏晋著名才女谢道韫。她的故事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温习一下,著名的“咏絮之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言语〉七一)

又很谢安有关系,谢道韫就是谢安他们谢家的女儿,非常有才华,嫁的是王家的王凝之,也是高门,王羲之的儿子。但是谢道韫非常看不起王凝之,经常公然嫌弃他: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贤媛》二六)

简单地说就是谢道韫嫁到王家就非常不开心,谢安就安慰她说,你老公,也不是个坏人,你怎么那么恨他?谢道韫回答说:你看我们谢家,兰芝玉树,叔父之中,谁谁谁,兄弟之中谁谁谁,都是数的过来的,意思我在娘家相处的都是这样的人,没想到怎么天下有王郎这样的人!

可以说是非常嫌弃了。根据史料记载王凝之确实有点平庸,而谢道韫不仅是有文才,还有非常著名的一点是,别人形容她是“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林下”就是指竹林七贤,这是当时最潮,最火的男团,也是魏晋士人最推崇的风度,也就是说谢道韫有名士之风,是非常非常高的评价。可见谢道韫不仅是一个才女,更是一个非常有自己想法的女子,对于配偶,她一定也有自己的要求和想象,对于家庭给她安排的这段联姻是心有所怨的。

听完谢道韫的婚姻悲剧我们再来看看《世说新语》中还有表现女性之间的相互怜惜,虽然是非常微妙的一种情况:

温平蜀,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发,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凄惋。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贤媛》二一刘注引《妒记》)

本来是一个“正妻打小三”的狗血剧情,说正妻非常“凶妒”听说丈夫搞了一个妾,马上气势汹汹地冲过去,不光是“打”,连兵刃都带上了,确实非常凶。但是戏剧性的一幕是,这位正妻看到小妾在窗前缓缓地梳头“姿貌端丽”“神色闲正”“辞甚凄惋”,竟然说:“天哪,这女子如此美丽又如此哀怨,我看到都忍不住怜惜,更何况是我家那个老狗!”

在这个时刻对于同性之美的认同战胜了作为妻子的妒忌,非常微妙。

除了“我见犹怜”的小妾,《世说》中还有非常娇俏的王安丰妇: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惑溺》六)

“卿卿”这个称呼大家在林觉民《与妻书》中应该听过,是非常亲密的称呼,《与妻书》第一句话就是“意映卿卿如晤”。在魏晋的时候它就是这种非常亲昵,可以说有些肉麻的称呼了。这个王安丰的老婆就常常这样叫他。于是有天王安丰就说,夫人,这样感觉有点不太好,有点不合乎礼仪,以后不要这样了。这时候娇俏的夫人是怎么回答的?“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一口气又喊了一堆“卿卿”,有点像现在小情侣谈恋爱,男生说你不要这样叫我了,女生不管,说我偏要叫,叫更多声。我因为亲你爱你,才这样叫你,如果我不这样,你说要谁来这样称呼你呢?

恋爱中的小女人形象跃然纸上。

说到甜甜的恋爱还有一个用现在话说叫“双向奔赴”的发糖小故事: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假谲》九)

温公就是温峤,也是当时一个有名的人物,他妻子去世了。然后他的族里的姑姑有一个女儿,相当于是温峤的表妹,"甚有姿慧”,就是又聪明又美丽,这个姑姑就托温峤给这个女儿寻觅夫婿。这个温峤刚好对这个表妹有意思,又不好意思直说,就跟姑姑讲,你找女婿什么标准呢?像我这样的可以吗?姑姑就很客气地说我们家家道中落,哪敢找像你条件这么好的。然后过几天温峤就来说,找到了,门地还可以,条件嘛跟我差不多,然后拿了一个玉镜台来作为聘礼。家长自然很开心,就张罗婚礼。到了结婚的当天,没想到这个表妹也不是一般人,一般女生出嫁要挡起来的嘛,没想到她一下子自行拨开遮面的纱扇,看了一眼,说:“我就说是你这条老狗,果然如我所料。”然后哈哈大笑,可见她一定是根据玉镜台这个礼物猜出了这个对象就是温峤本人。

图为《知否知否》中的婚礼场面,将就脑补一下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考,但非常精彩。戏剧故事看得多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出后世很多戏剧的情节是以此为本,确实是一个双向奔赴,观众嗑糖的甜蜜故事。

可以看到,仅仅《世说新语》中所展现的魏晋女性就各有风神,她们有的机智过人,有的娇憨可爱,有的满腹才情,有名士之风,可以说是古代最精彩、鲜活的女性群像,如果能拍成一部剧,一定是神仙打架。

简单地揣测一下为什么她们出现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呢?前面有提到,跟这个时代是人性觉醒、审美觉醒的时代背景有关,应该也与当时处于乱世,思想变动,固有的伦理、道德规范有所松动有关,另外别忘了,这些精彩的女性大多出身名门望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本身在女性中也是属于精英阶层。

那么,你印象最深刻的古代女性故事是哪一个呢?

骆玉明《世说新语十三讲》

梅家玲《她的故事》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