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玉叶金花(大叶玉叶金花)
喜欢就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第一作者:全力
异形玉叶金花(大叶玉叶金花)
通讯作者:于雪莲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叶金花教授(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
DOI:
全文速览
作者开发了一种表面策略,将CoFePBA立方体锚定在2D金属磷化物上,以形成CoFeprussianblueanalogues(PBA)@CoPcube-on-sheet结构。得益于异质结构,CoFePBA@CoP在1.0MKOH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析氢和析氧反应所需过电位分别为100和171mV。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不仅归功于活性物种的快速电荷转移过程,也源于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在双电极全解水装置中,CoFePBA@CoP║CoFePBA@CoP电极对仅需1.542V的电压即可达到10mAcm?2的电流密度,性能优于迄今报道的多数低成本双功能电催化剂。这种可控和通用的策略将为制备先进的电化学能量存储和转换的复合材料开辟新途径。
背景介绍
电化学全解水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电能到化学能的环境友好转换,而且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目前,为了提高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的迟缓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Pt和Ir/Ru基电催化剂,并将其作为衡量电催化剂性能的基准。然而,它们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实际应用。因此,开发性价比高的替代电催化剂迫在眉睫。此外,从技术角度来看,双功能电催化剂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便于电池组装以降低成本。在这项研究中,作者首先将Co(OH)2可控磷化得到CoO-CoP,随后CoO与K3Fe(CN)6的选择性刻蚀反应合理地构建CoFePBA@CoPcube-on-sheet分级结构并将其作为高效HER、OER催化剂来应对电解水的诸多挑战。
图文解析
图1通过三个连续的步骤示意性地说明CoFePBA@CoP/NFcube-on-sheet分级结构的合成过程。首先,将Co(OH)2纳米片电沉积到NF表面,作为后续反应的牺牲支架和支撑骨架,随后,通过低温磷化工艺对Co(OH)2纳米片进行热解。加热后,NaH2PO2分解生成PH3气体,Co(OH)2转化为CoP,同时Co(OH)2在合适的条件下脱水,形成CoO-CoP多孔异质结构。最后,通过CoO与K3[Fe(CN)6]的刻蚀反应生成CoFePBA立方体,从而制备了CoFePBA@CoP/NF的cube-on-sheet分级结构。
图1.CoFePBA@CoP/NFcube-on-sheet分级结构形成示意图.
SEM表明可控磷化得到的CoO-CoP保持了Co(OH)2的片状形貌,同时表面由于Co(OH)2的脱水和气体释放变得多孔和粗糙,在K3[Fe(CN)6]溶液中浸泡后,纳米薄片完全被纳米立方体覆盖形成分级结构。TEM进一步证实,PBA立方体分散在CoP纳米片上。HRTEM中0.517nm和0.289nm的晶格条纹对应于Co3[Fe(CN)6]2的(200)面和CoP的(011)面。EDS证实了Co、Fe、P、Ni和N元素在NF骨架表面均匀分布。这些结果证明了CoFePBA@CoP/NFcube-on-sheet分级结构的成功制备。
图2.Co(OH)2/NF(a)、CoO-CoP/NF(b)和CoFePBA@CoP/NF(c)的SEM图;CoFePBA@CoP(d,e,f)的HRTEM图;(g)CoFePBA@CoP的EDS图.
由于CoFePBA@CoP/NF催化剂独特的分级结构,在1.0MKOH中用三电极体系评价了其HER的催化活性。CoFePBA@CoP催化剂在10mAcm?2时的过电位仅为100mV,比Co(OH)2和CoO-CoP的过电位要小。Tafel斜率可以用来研究HER动力学,CoFePBA@CoP的塔菲尔斜率为60.8mVdec?1,明显低于Co(OH)2和CoO-CoP,较低的Tafel斜率表明CoFePBA@CoP电催化剂电化学动力学较快。电催化剂的电化学双电层电容(Cdl)与其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成正比,CoFePBA@CoP催化剂的Cdl值为118.1mFcm?2,明显大于Co(OH)2和CoO-CoP,表明CoFePBA@CoP的活性中心暴露较多,可有效提高HER性能。并且,CoFePBA@CoP催化剂在所有样品中电荷转移电阻(Rct)最小,表明CoFePBA@CoP电极上的电子转移能力最快。通过i-t曲线证实,CoFePBA@CoP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图3.不同催化剂在1.0MKOH电解液中的HER性能。(a)LSV极化曲线;(b)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的过电位;(c)Tafel曲线;(d)Cdl值;(e)催化剂在开路电位下的交流阻抗谱;(f)过电位为105mV的i-t.
基于双功能的需求,研究了CoFePBA@CoP/NF电极在1.0MKOH下的OER性能,所有样品的OER活性都表现出与HER活性相似的趋势。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CoFePBA@CoP电极的过电位最低为171mV,而Co(OH)2和CoO-CoP电极需要较大的过电位。CoFePBA@CoP的塔菲尔斜率为75.7mVdec?1,小于Co(OH)2和CoO-CoP,显示了CoFePBA@CoP分级结构的OER动力学优势。并且i-t曲线进一步证实了优异的电化学OER稳定性。
图4.(a)不同催化剂在1.0MKOH电解液的LSV极化曲线;(b)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的过电位;(c)Tafel图;(d)过电位为180mV的i-t曲线.
图5.(a)CoP和(b)CoFePBA@CoP的零势、平衡势和极限势下OER的标准自由能图.
图6.(a)CoFePBA@CoP的电荷密度差(蓝色和黄色等值面表示电子的得失);(b)CoP和CoFePBA@CoP的态密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CoFePBA@CoP/NF的活性中心,还制备了CoFePBA@Co(OH)2/NF和CoFeP/NF,并对电催化全解水性能进行研究。对于CoFePBA@Co(OH)2/NF、CoFeP/NF和CoFePBA@CoP/NF,要获得10mAcm?2的OER电流密度,需要达到250mV、220mV和171mV的过电位。此外,CoFePBA@CoP/NF表现出更高的HER活性,电流密度为10mAcm-2的过电位为100mV,远低于CoFePBA@Co(OH)2/NF,甚至远远好于CoFeP。因此,充分利用CoFePBA和CoP的协同效应可以获得优异的全解水性能。此外,由于CoFePBA@CoP/NF对OER和HER都具有显著的电催化性能,CoFePBA@CoP/NF电极同时作为阴阳极组成电解槽,CoFePBA@CoP只需要1.542V的电压就可以提供10mAcm?2的电流密度,从而实现全解水。
图7.CoFePBA@Co(OH)2/NF、CoFeP/NF和CoFePBA@CoP/NF在1.0MKOH中的(a)OER和(b)HER极化曲线,(c)CoFePBA@CoP/NF在1.0MKOH中双电极体系的LSV曲线,(d)CoFePBA@CoP/NF在1.0MKOH中驱动电流密度为10mAcm?2的过电位与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基双功能催化剂的比较.
通讯作者介绍
叶金花教授:NIMS首席研究员、北海道大学教授,天津大学-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近20多年来,叶金花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光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及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日本政府、产业界、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等十几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在Nature、Nat.Mater.、Joule、Nat.Commun.、Angew.Chem.Int.Ed.、J.Am.Chem.Soc.、Phys.Rev.Lett.和Adv.Mat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550余篇高质量论文,迄今已获得同行约45,000次引用,H因子108。2016年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被汤森路透评选为2016和2018-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CatalysisScience&Technology和Sci.Adv.杂志副主编。
于雪莲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非金属矿物与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员,分别于2013年、2019年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能源研究所AndreuCabot教授、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叶金花教授课题组访学。近年来,在绿色光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能源环境应用方向开展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Chem.Soc.、Chem.Mater.、Adv.Funct.Mater.、Appl.Catal.B-Environ.、J.Mater.Chem.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高于10的论文7篇,总引用两千余次。工作被Chem.Rev.、ACSNano、Adv.Funct.Mater.、J.Am.Chem.Soc.等权威期刊论文引用和正面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