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苏(落苏花)
落苏
或长或圆、或绿或紫的茄子实在是说不上很好看,落苏,但是人家却有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落苏(也称酪酥),一般是在吴侬软语的江南地区这么叫,这名字是不是有一种琼瑶剧或者穿越剧男主角的既视感?
落苏(落苏花)
为什么茄子会有这么好听的别名呢?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阖闾的小儿子天生腿部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一日,家丁带小儿子去狩猎,路上听见小贩叫卖“卖茄子,卖茄子咯”,落苏,小儿子听成“卖瘸子”,以为小贩在嘲笑他,心生不悦,回到家中与父亲哭诉。
吴王对小儿子很是宠爱,但一时也没有解决办法。这时忽然看见妃子抱着更小的儿子进来,小孩帽子上的流苏和茄子很像,所以下令将“茄子”改叫“落苏”,落苏名字由此而来。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了,当国王也没有这么不讲理的,是不是?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也的确已经有茄子了。
落苏花
--寻常食材的它竟有如此诗意的名字,来一盘落苏,酣畅淋漓吃个过瘾--
前几年大热的古装宫斗剧剧《甄嬛传》一时间斩粉无数,和《琅琊榜》一样是很多人心中不可超越的经典。剧中果郡王和甄嬛爱情的最后结局也让很多人肝肠寸断。
在这部剧里,第一次知道牵牛花竟还有一个无比诗意的名字,叫夕颜。从前只知道这种花也叫喇叭花。
和牵牛花一样,有一样寻常无比的食材也有着一个动人的名字——落苏。
说的是茄子。
这茄子既是最家常普通的一样食材,吃法也是千姿百态的。可蒸、可炸、可炒、可溜、可煨;可红烧、可醋溜、可凉拌、可烧烤。茄子在料理人的手中变幻出无穷无尽的美味来。
但要说到做法的精细,落苏,就不能不提《红楼梦》中的茄鲞。
这茄鲞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请其吃的宴席中的一道“寻常”小菜,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落苏是什么意思
茄子其实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落苏,本是那种软软糯糯、清清淡淡的蔬品味道,但是做成茄鲞却成了顶奢高配,一根简简单单的茄子却要用到鲜鸡肉斑鸠肉这等山珍作为辅料,配以桃仁、杏仁、腰果、榛仁等数十种干果,加上上等清汤、糟酒、醇厚花生油等不下十种调料,可谓是众星拱月。混合了鸡肉斑鸠肉的鲜美、果仁的香脆,浓郁的糟香后,茄子本身的滋味却完全被掩盖了,说是茄子菜品其实2/3都是杂七杂八的辅料。
落苏亦茄子,茄子亦落苏
不少学者指出,茄鲞一菜纯属虚构,凤姐之言可不必太当真。小说本就是虚构的艺术,真假互掺,亦真亦假。就如“冷香丸”,也并不是真的药方,落苏,不过是作者服务于艺术的需要而创造的意象。但是曹公为何花费如此大的笔墨来描写未必存在的一道菜品呢?仅仅是做“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审美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