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菜(蕺菜是什么科)
蕺菜
你知道“猪鼻孔”是道什么菜吗?其实,蕺菜,这是四川盆地那边对鱼腥草、即折耳根的称法。
蕺菜(蕺菜是什么科)
不少地方对鱼腥草爱得深沉,比如有一道西南名菜就是折耳根炒腊肉,还有贵州人制作添加了鱼腥草的蘸水,甚至还有鱼腥草口味的酸奶,另外,凉拌鱼腥草也算是一道经典吃法。
然而,鱼腥草作为药食同源的蔬菜,蕺菜,也背上了不少的争议。很多人不敢吃,除了不喜欢它的味道外,还有人觉得,鱼腥草里面含有马兜铃酸,有肾毒,吃多了容易致癌,简直就是一种害人草。
真实情况如何呢?一起看看吧。
鱼腥草,喜欢它的人,将它视若珍宝;不喜欢它的人,闻了它的味道就受不了。鱼腥草的味道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含有鱼腥草素,也就是挥发性成分癸酰乙醛。不过,别看它味道难闻,在临床上,鱼腥草提取物对于治疗肺炎、气管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蕺菜是什么科
折耳根的中文植物名为蕺(jí)菜,是三白草科蕺菜属宿根草本植物,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又称菹(zū)菜、岑草、侧耳根等,在我国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均有野生。
蕺菜为什么被称为“折耳根”?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鱼腥草的注释:“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腥气,蕺菜,故俗呼为鱼腥草。”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称:“菹,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可见“蕺菜”之名源于“菹菜”。
因为“蕺”在古音里读zhi或者ze的,加之民间常挖根食用,老百姓念的时候添个儿化音,遂有“蕺儿根”之俗称,在西南诸省的方言中讹为“折耳根”——这种叫法在云、贵、川、渝等地颇为常见,还经常会被叫成紫耳根、结耳根、截耳根、侧耳根、摘耳根。
蕺菜怎么读
强制做核酸的时候,苦恼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不再被要求做核酸,自由了没几天,发现新冠病毒忽然离自己那么近,疫情三年,虽然风声很坚,但似乎并未与它迎面撞上,现在,忽然放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羊群”,心里就越来越没底。
我素来不爱囤货,花和毛线除外。
别人抢盐的时候,我没抢,别人抢口罩的时候,我也挺淡定,现在,大家开始囤药的时候,我也全没放心上,大多数时候活得粗枝大叶、混混沌沌,姐姐不放心,寄了两盒药给我,一盒连花清瘟,一盒复方鱼腥草合剂,姐姐说,她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所以小时候打仗她总赢。
连花清瘟不必说,最近大火,有人说钟南山是带货之王,真真假假,沸沸扬扬,不过,我并不相信,但是,疫情这三年,形形色色的人事,见多了,听多了,蕺菜,也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