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室内绿植 >犁头尖的种植方法(犁头尖图片)

犁头尖的种植方法(犁头尖图片)

时间:

犁头尖的种植方法(犁头尖图片)(图1)

红色基因是每个中国人

深埋于心的强大情感纽带

本期红色研学之旅

犁头尖的功效和作用(犁头尖图片)

带大家探寻深圳红色宝藏打卡地

回顾峥嵘革命岁月,追寻红色足迹

01、甘坑古镇红色研学路线

为弘扬传统文化,宣扬红色精神,倡导爱国主义,甘坑古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整合甘坑炮楼、家风家训馆、甘坑博物馆、小凉帽农场等主题鲜明的红色资源,广泛融合“家教家风”、“党性教育”、非遗文化与客家文化,打造出集红色教育、文化展示、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甘坑红色之路。

甘坑古镇先后荣获“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青少年培养示范基地”、“儿童友好实践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

甘坑炮楼

传承东纵精神,追寻红色足迹

甘坑炮楼是客家人顽强品性和不屈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忠贞不渝、百折不挠”的东纵精神,成为集东江纵队革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客家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和红色文旅体验基地。

家风家训馆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文化

家风家训馆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教论述精神为指引,彰显出笃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承发扬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展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甘坑博物馆

探寻蝶变之路,感受客家民俗

甘坑博物馆记载甘坑蝶变历史轨迹,记录甘坑古镇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记载着甘坑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营救中国文化名人等甘坑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凸显出甘坑客家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02、大鹏所城红色研学线路

积淀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是深圳的文化历史之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存着大量近代英雄光辉事迹。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与时井进,持续进发鲜活的生命力、丰富的历史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红色研学地再合适不过。

大鹏所城海防文化展览馆

探寻中国近代海防要塞体系

10个浑圆的脑袋彼此相连,位于南门街尽头的大鹏所城海防文化展览馆,“呆萌”的外观掩盖不住它丰富的内涵,它集中展示了中国近代海防要塞体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方面功能。展览馆内还有呈现中国“海防”文化风貌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物,每一件仿佛都在诉说着故事,待你探寻和遨游其中。

大鹏戴氏红色印记体验馆

江纵队司令部无线电总台长戴基故居

这里是省港大罢工领导人戴卓民东——江纵队司令部无线电总台长戴基的故居。戴氏一族,英杰涌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动荡战争年代下,一颗颗不愿屈服的心在恒久地跳动、诉说。我们需要铭记,也必须铭记。

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唯有红色基因永不褪色通过代代传承,成为我们精神的归宿、力量的源泉、成功的密匙。

刘黑仔体验馆

抗日英雄刘黑仔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从小到大,榜样的力量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大隐隐于市”的“神枪手”——刘黑仔,就是这样一个给予人精神力量的抗日英雄。

精妙的巧思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官体验更,提升了游览的“沉浸感”、“参与感”,来者仿佛“穿越时空”,和刘黑仔零距离、面对面地对话交流,圆了一个和榜样“见面”的梦想。

03、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办事处白石龙老村1号。该馆于2005年9月3日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全馆有当年作为营救“中转站”的天主教堂(原址)1座、“胜利大营救”雕塑1座,以及展览厅、大型浮雕背景墙等建筑。除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外,该馆也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

胜利大营救

保护中国“文脉”和精英

纪念馆全面反映了发生在1942年初的“胜利大营救”,这次营救历时近200天,从当时日本占领下的香港营救出了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等共800余人,以及英、美、印籍国际友人100余人。

这次胜利大营救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载入史册的光辉篇章。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会不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大家可关注《龙华文体云》了解最新活动动态。

04、渔民村村史馆

渔民村位于南湖街道,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渔民村不是普通的村,是一个有故事、有精神的村,它浓缩和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传奇,留下了三代中央领导同志的深情足迹。

渔民村的发展史,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40余年辉煌成就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证明。

渔民村文化长廊

墙面浮雕展现重要节点

穿过长达350米的渔民村文化长廊,28幅墙面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渔民村7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或重要节点故事。以《党的关怀》开篇,再到《春到渔村》《创新发展》《渔村精神》,循序渐进讲述了渔民村在改革开放中的奋进历程。

走到文化长廊的尽头便是渔民村村史馆的入口,步入村史馆内,目睹着一张张浸满时光记忆的老照片,细细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渔民村历史故事,往日的流金岁月仿佛历历在目。

渔民村村史馆

珍藏老照片回顾发展历程

渔民村村史馆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通过陈列珍贵历史图文和怀旧生活实物再现场景、视频交互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展现了渔民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精神总结了渔民村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

序厅用砂岩浮雕的形式展示了“勇立潮头”村史展览的主题,大屏幕播放着《乘风破浪再启航》渔民村纪实片,全面展示了渔民村的发展历程。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当家作主——深圳解放渔民上岸”、“共同富裕——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和谐社区——旧村改造成功典范”、“先行示范——新时代新罗湖新渔村”。

路过罗湖桥时,村民们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决定住在这罗湖山脚下U字形河套“犁头尖”打渔,开基立业,后演变为渔民村。20世纪50年代,他们开始了上岸定居的生活。

VR云游渔民村村史馆

随时随地拿起手机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带你身临其境

△扫码云游渔民村村史馆

每个展馆均能实现“VR打卡”“党史精读”“分享评论”等丰富功能。

红色文化饱含着革命精神

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

遗传在民族基因中

让我们借助这些“宝藏”红色基地

重温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编辑|陈恣羽审核|飞

来源|综合新时代新罗湖、龙华融媒中心、甘坑古镇

深圳大鹏所城文化旅游区、第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