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室内绿植 >石南藤的种植方法(石南藤的别名)

石南藤的种植方法(石南藤的别名)

时间:

石南藤的种植方法(石南藤的别名)(图1)

早就听说藏在深闺中的叶县常村一线天,景观奇特,它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峨眉之清幽,黄山之隽秀,是锻炼身体和挑战自我的好地方。

初冬,阳光明媚,约上文友、摄友,驾车两辆,一路发飙,径直到了进山口——刘东华村。

石南藤的作用与功效(石南藤的别名)

映入眼帘的是村上的古槐树,它见证着刘东华村的不寻常历史。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经是叶县国民政府所在地,也留下了共产党员为贫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活动足迹。古槐树饱经风霜,历经千年,仍旧挺拔高耸,枝繁叶茂。每到夏天,村上的人都到槐树下乘凉。前来搭话的村民说,他爷爷的爷爷小的时候,槐树就是这个样子,树枝虬髯,没有一点变化。另一位村民接话,槐树上住有仙家,一天午夜,他还听到槐树一家子说话了。树是有灵性的,仔细想想上千年的槐树啥事没经历过,没见过?

村上的古槐树

从刘东华向南五里到白石沟自然村,再往里走就是蜿蜒的小道。这里还没有开发,与高楼林立、汽车拥挤,行人比肩的闹市形成巨大反差。踏入此地,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里的植物旁若无人地生长着,各秀其姿,各绽其芳,零乱无章又浑然天成,别致清透。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让我们感受到一朵花,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也许奥秘就在一朵朵寻常的花中,就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如一束小花,朴素如一株山草,寻常的一丝微笑,只要打动了心,便会深深地铭记。

继续向前,举目远望,一线天轮廓依稀可见。树影婆娑,山路弯弯,原始生态,纯粹自然,大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踏歌、欢笑,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这一时刻,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飘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道路抬高,大山就在眼前,挡住了太阳光线,山风也嘎然停止,山鸟今天也休息了,只听到隆隆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与空气的摩擦声,沉闷,雄厚,有节奏。再往前,两座大山在我们眼前移动。山谷两侧,刀斧削壁,山石张开大嘴,作吞噬状,随时都会从天而降。如果是雷雨天气,绝对不能到这里来,就是堆满了金银财宝,只有爱财不要命的人才会光顾,因为这里太险了。

山谷里的树木是有灵魂的,在拐角处有一块凸出的岩石,摇摇欲坠,结果总是被一树根盘绕,不让他兴风作浪。也可能是能量守恒定律吧,有些事总是如此奇妙,你关闭一扇门,就有人为你开启一扇窗。

峡谷里的石头红彤彤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嶙峋嵯峨,有的平滑如镜,看着一块块不同颜色的石头,与动画片里的石头一样,有灵性,会说话,会唱歌,会跳舞。还感觉石头有温度,如同可爱的萌娃小宝,情不自禁地去抱,去亲,去摸。

除山崖上的巨石外,峡谷里还散落着很多“凤眼石”。“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出的凤眼石属于方城石中的稀有品种。方城石产于黄石山(叶县人说小顶山),与我们所在地位置相隔不远,属于一个山系。“凤眼石”制作的砚台,曾为米芾称道推崇,被誉为砚中精品。既然那么珍贵,那就顺便捡上几块回去做个留念吧。

一线天是一条夹在两座山峰间的峡谷,两座山峰挨得很近,由下往上看,天空显得很窄狭,就像一根线一样,故名一线天。地质专家彭全正解释说,一线天的形成是地壳变化,造成山体裂隙,经过水流冲刷,裂隙逐渐加宽,后期山体继续挫动,掩盖了前一期,形成山下裂体遗留、山顶合拢的现象,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山川河流雕琢的这么美丽。我们继续攀岩踩石而行,抬脚弯腰都要小心翼翼。枯水季节,没有溪流,在溪流之中行走,在汛期危险程度可想而知。有几处坡度很大,须手足并用。腐叶掩没,蹬不住底,下脚之前,需打扫路径。往上爬如同上天梯,“蜀道难于上青天,百步九折萦岩峦”,牛老师中途要退场,落下一个没人作伴,万一遇上野猪麻烦可大了,结果被大伙儿婉言说服了。

一线天,也是草药聚集的天堂,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原生态药草。草药专家孟金良经销药材二十多年,走遍了常村的村村庄庄,山山水水,是个地理活地图,药理大专家,搭眼一看便知端的。蒲公英、野菊花、连翘、络石藤、石南藤、凤尾草、丹参、叶下珠、冬凌草、益母草、马蜂窝、葛根、一叶萩、首乌、夜交藤、山楂、白头翁、沙参、百蕊草、蒌芦,在山谷中不断出现。令人称奇的是悬崖上有一个马蜂窝,像一个排球黏在树杈上。面对大家的指认,他便把药性娓娓道来。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连翘:消肿散结、清热疏风;络石藤、石南藤:祛风除湿,四肢关节肿疼……还有难得一见的鬼见愁,长于半山腰背阴处的岩缝内,肾病、风湿病药到病除不复发,这味中药唯独伏牛山所有。

一线天尽头,狭窄陡峭,怪石嶙峋,如同李白描述的“遂造幽谷间,始知静者闲。登眺不可尽,峰峦秀中天”。仰望天空,缝隙一道,两山似有合拢之意,令人毛骨悚然,冷汗浸出,敦促大家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大家稳稳神,冷静下来,商量是原路返回,还是登顶而上?若返回,过于险,有几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只有蹬出来的小小脚窝,原路返回可是玩命的。继续上——难,返回去——更难,稳妥起见,宁走十里远,不过一米险,统一了意见——绕道下山。

一线天的山顶没有凸峰,建造风力发电机组,把附近所有山头人为给铲平了,没有“登山泰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回看,一线天淹没在山的缝隙中,这时才理解“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诗句的真正含义。这和做人一样:要淡定,不是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风云的胸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淡才能放得下。淡看人生荣辱得失,一切均如过眼烟云,去留无痕,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风力发电机组,如同定海神针扎在了山顶,高山公路如同织网,连接于机组之间,扇叶发出的声音如同老牛在喘息,嗡嗡低沉覆盖了整架山,怪不得一路听不到、看不到林中鸟鸣,可能是这个原因惊走了山中精灵。我在想,有得就有失,盘算下来,还是得到得多。清洁能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留下点遗憾算不了什么,权当一阵风吹走算了。

这时,山风开始狰狞,几股子刮得个透心凉,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在碎石堆中寻找下山的路。这条路很小很窄,草丛掩盖,几乎辨别不出来。我在想鲁迅说过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实际上天底下每一条路都是靠无数条腿一步一步踏出来的。中国未来的路也一样,我们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必将踏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和强大的未来之路。既然选择了生活中的路,就应该满怀信心地往前走。

凭着心理坐标,沿着蜿蜒曲折、若有似无的小路,拨开草丛向山下北行。山草多是“黄被草”,在农耕时代的七十年代以前,那可是难得的,是农家草房的上等材料,经久耐用。南阳卧龙岗里面的“诸葛草庐”就是用的这种草。草长得几乎埋住人,但“英雄还是没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我们人居环境变化的缩影,“留的青山在,照样不烧柴”,成了现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再往下走,是机械挖掘出来的一条宽道,顺道而下,边走边看,槲叶微黄,山草泛白,栗林苍翠,几朵微花也探出脑袋,在风中摇曳,组成了一幅天地融合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大家沐浴在天籁中,今日不虚此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泥土更护花”,踩踏着厚厚的落叶,明白它们为明年的春花烂漫储存着养料,虽不再争奇斗艳,但这种将山川打扮得十分壮丽的精神永存。今天我们从容地选择出行,心灵得到了洗礼,完美收官。花开花落,留一份珍重,一路走过,一路喜乐,一路菩提花香。

回到刘东华村口,老槐树微笑着向大家招手,我们也把一颗眷恋的心留在了这里,与山川共鸣,与大地同音。

作者:李建设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