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榕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小叶榕的养殖方法视频)
推荐文章
郭坡村产业深度融合
助推乡村振兴
小叶榕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小叶榕的养殖方法视频)
柠檬是柏梓镇郭坡村的主导产业之一,面积近千亩。近年来,郭坡村以“柠檬产业+”为抓手,聚焦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打造“柠檬小院”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发展采摘、垂钓、赏花、餐饮、住宿等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有力地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促进了群众增收。
郭坡村多元化延伸产业触角,大力发展柠檬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300亩柠檬脱毒育苗中心、1个智慧柠檬园、50亩柠檬品种展示园、600亩欧标柠檬园,500亩桃园、500亩有机蔬菜产业园、1000亩优质油菜示范园。
“我们多业态提升产业价值,发掘柠檬文化,构建‘1条景观带+4条景观道+7处景观节点’景观构架,打造农家乐1家、特色民宿1家,举办柠檬采摘节、‘醉美桃花季’赏花采摘活动等。”柏梓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郭坡村围绕资源变资产,盘活村、组集体“四荒地”74亩,整合投入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40万元入股到企业,收纳农民股东2703人,与潼南区农投集团共同打造100亩标准化柠檬种植基地,其中28户脱贫户土地全部流转。
郭坡村还对柠檬产业核心区的农户和环境进行了整治,村民出门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亮丽的厨房和厕所,更重要的是,在征询村民的意见后,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台,统统变身“花台式”的小菜园,即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村民日常的生活需求,不少人来看了都一个劲地夸赞。
“变化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家家户户天然气进厨房、太阳能进浴室、互联网进书房,环境不比城里差,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办一个农家乐,让城里的人来我这里摘柠檬、吃农家菜,体验体验我们这浓浓的那股乡愁。”村民张天武满怀信心地说
古溪镇双庙村
地上种果+林下养鸡“立体种养”
实现一地双收
近日,在古溪镇双庙村民逸生态园,地上种果硕果累累,林下养鸡膘肥体壮,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我们采取‘地上种果+林下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逸生态园主人介绍,他们种植的15000株冬枣今年喜获丰收,即将新鲜上市,目前已有游客陆续入园采摘。林下养殖的1000余只土鸡,毛色鲜艳,个头雄健,肉质上乘,口味鲜美,供不应求。
冬枣喜获丰收。
据介绍,民逸农业生态园由古溪镇返乡成功人士陈德森出资2000多万元创建,流转承包山地与摞荒地500余亩,于2011年开始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改造,是一个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内,有水域面积50亩,以抗旱、养鱼与水上娱乐为主;有果树面积300亩,以冬枣、桃子、李子、桔橙为主;有农业种植面积110亩,以蔬菜、玉米为主;有绿化面积40亩,以金桂、香樟、黄桷树、黄桷楠、小叶榕、红豆杉,大叶女贞等名贵树木为主。还有养殖业,以养猪、鸡、鸭、鹅为主。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自2019年起,取消养猪项目。园区内有员工宿舍、仓库、办公管理、休闲娱乐等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生产生活道路、采摘步道8000千米。已初步形成果树成林、鱼儿成群、鸡犬相闻,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现代农业与农旅融合的农业生态产业园。
冬枣在水果届有着“维C之王”的美称,其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是老少皆宜的美味水果。2015年,民逸农业生态园从河北引进玫瑰冬枣,共15000株。为了能产出品质最佳的冬枣,陈德森以原生态方式种植,施以有机肥,不打农药、人工除草。经过近6年的精心栽培,冬枣适应了潼南的生态环境,长势一年比一年喜人,今年预计可产优质冬枣15至20吨,主要销往重庆、上海等地。按市场价12元/斤计算,可实现收入36万元至48万元。
枣林下毛色鲜艳的土鸡惹人喜爱。
不仅如此,林下养殖的1000余只土鸡,因肉质上乘,口味鲜美,供不应求。按市场价120元/只计算,可实现收入12万元。
“地上种果、林下养鸡,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陈德森说,立体种养模式就是好,值得推广。
廖家村修建产业便道
打通致富路
“邓站长,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把道路修好,今年这一百多亩水稻要多花一半时间收割,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古溪镇廖家村种植大户廖健伟激动地握住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的手不愿松开。
正值秋收时节,廖健伟种植的170余亩水稻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机收,收割机来回穿梭,割稻、脱粒……排队购买稻谷的三轮车在新修的道路上排起了长龙,等待着将打包称重后的谷粒装车运走。
眼见刚收获的稻谷就变现卖出,一车车稻谷在新修的产业便道上车来车往,这繁忙的收获场景,廖健伟眼里是藏不住的喜悦。
“今年收成不错,等村里产业便道都修好了,我们还要多承包一些水田来种水稻,争取把廖家村的田都承包了。”廖健伟说。
听着种植大户的“豪言壮语”,看着村民们骑着三轮车喜笑颜开的模样,前来查看新修产业便道进度的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的工作人员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别说种植大户不愿承包土地了,连村民们自己都不愿意种,收割机进不来,人挑肩担,没几个人愿意吃这苦了。”廖家村支部书记廖海蓝感慨,“如今村社路通了,产业致富的脚步也加快了,村民出行便利了,家家户户或骑上了小摩托或开上了小轿车。”
记者在廖家村看到,乡间田野,一条条盘旋蜿蜒的乡村产业便道错落有致,与金色稻田交相辉映。
“老李,这条路你们要抓紧修哟,不要耽误工期,更不能影响村里生产生活哟……”潼南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对正在施工道路监工的负责人一遍遍交待相关事宜。
烈日下,几位工人正在还未修建好的乡村道路上辛苦劳作着。
“天气热,大家伙动作快一些,不然等会水泥干了,这路就不好修了。”施工道路负责人也吆喝着。
工人们仔细地将道路上的杂物用铲子清除干净,然后细密的铺上石子,干劲十足,认真铺设着村里的产业便道。
“我们村已经完成了三个社的产业便道的建设,目前,还有四个社在筹建当中。”廖家村书记廖海蓝介绍,产业便道的修建,不但有利于我们种粮大户的机耕机收,更加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群众的满意度都非常高。
产业便道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区农业农村委的帮扶下,廖家村将路修到村民的家门口,满足了老百姓的生产、出行需求。伴随着村里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现代化的农业耕种方式也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记者:徐旭冉洪升刘莉徐肯
通讯员:蒋开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