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室内绿植 >鬼灯笼的种植方法(鬼灯笼草图片与种植方法)

鬼灯笼的种植方法(鬼灯笼草图片与种植方法)

时间:

鬼灯笼的种植方法(鬼灯笼草图片与种植方法)(图1)

清末民初,在赵州城西,流传着一句话:“沟岸茶贾村的酒,黄市村牡丹大如斗“。后一句说的是黄市村的汉牡丹开花时,花朵硕大。前一句讲的是沟岸人爱喝茶、品茶、懂茶道,贾村人则爱喝酒,更是善用自己种的高粱、谷子酿造白酒、黄酒”。当然这话说得不是绝对,沟岸也有爱喝酒的,贾村也有爱品茶的。中国大智慧的老祖宗,创造的太极图,就是让人明白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道理的。

却说民国初年,贾村出了个爱喝茶的人,名叫康黑子。大名叫康某金,因小名好记,大名反而没有完全传下来。他祖上三代俱是一村首富,家境殷实的他自幼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康黑子虽然生在贾村的大酒缸里面,但是他爱品茶已到痴迷的程度。据说当年他把贾村全部水井的水,泡茶对比评定高下,还用大红枣烤得干焦,碾成细面与茶叶、枸杞调配,做成枣茶。80年代沧州某名牌枣茶盛行时,贾村有几个老人们都说这味道还赶不上康黑子的枣茶哩!民国刚成立那会儿,他为访茶专门逛了一次北京,不过他那次北京之旅,流传下来的故事,不是因为茶叶,而是赵本山小品里面那句有名台词中提到的家中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

鬼灯笼的功效与作用(鬼灯笼草图片与功效)

康黑子是在六月下旬动身的,他去北京是雇的骡子车去的,那时候虽说已修了平汉铁路,可是那时的洋玩意没几个乡下人想坐。更别说不喜欢洋玩意儿的康黑子了。康黑子在路上走了四五天来到北京,下榻在一个叫福隆客栈的旅店,头几天把北京的出名古迹名胜都围着转了一转。当时乡下人对北京的风物知识,来源于一篇鼓词《白俊英画北京》。据说这是本地的一个艺人,早年间在北京糊口,对北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熟记于胸。从《苏游杭》,《逛九州》鼓词中突发灵感,偷借《白俊英画扇面》的人物与引子,编的这篇《白俊英画北京》。开篇唱到:”

天津有个杨柳青,

杨柳青有个美女叫白俊英,

白俊英心灵手巧会画画,

提笔画了一个北京城,

北海、前海、什刹海,

天桥、前门、紫禁城.................。”

北京的古迹基本都唱到了。康黑子就是一边哼着鼓词,一边逛着北京城。当然也忘不了它的主要任务------------访名茶,学茶艺。什么张一元、吴裕泰的茶店,八大轩茶馆,前门挑担的大碗茶,他后几天都是泡在这些地方。甚至还孤陋寡闻地去了一次大栅栏,喝一碗龙嘴大茶壶的茶汤。喝了才知这茶汤跟茶叶八竿子打不着。

书归正传,暂不提康黑子在北京访茶、学艺有多大收获,单说他这天在天桥茶馆出来,听到有一个买东西的在吆喝:

“西洋宝贝耀眼明,

赛过三圣母的宝莲灯,

电门一开白光闪,

分明是一道霹雳下九重。

任你夜路黒漫漫,

走路照样脚生风,

十里路就当一里走,

走三刻钟的不到半刻钟,

还有那狼头虎豹狐狸精,

一见这白光就藏了形。”

康黑子近前一看,这个所谓的西洋宝贝,是个茶盅口粗的一铜皮棒棒,前头璇拧一个小茶碗粗细铜皮漏斗。,漏斗上镶着一块水晶片。后堵上还有一个马头像,围着马头是一圈字母洋文,这是啥宝贝,话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也猜到了,手电筒呗!

这掌柜的一边唱一边演示,先把电门频繁关闭,让这束光芒即闪即逝。冷不防晃照某位围观者的眼睛,有时还小丑般用手电筒晃照自己眼睛面部,这洋玩意引得瞧热闹的阵阵喝彩。康黑子是不喜欢洋人东西的,不过今天确实对这洋玩意动了心?因为康黑子是个有洁癖的人,贾村人都知道,他家有客人来了,喝茶用过的细瓷茶碗,他都会丢弃到门外,任人捡拾。所以他一见这东西,便想起了夏夜飞虫落入茶碗的苦恼,每喝一碗都用油灯照一照,嘿!有时候飞虫没有,灯花油烟反落入碗中,十分扫兴。康黑子想有了这个宝贝,就不用担心这个事了,说不定还有“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意境哩!这东西在当时对京城百姓来说,也算是新潮奢饰品,对乡下百姓来说,更是闻所未闻。自然价格不菲,不过他还是咬牙买了。

康黑子回家休息一日,就给要好的七八位茶友下了请帖,邀请他们在后天——八月初一下午天擦黑到他家小聚品茶,都知道康黑子有洁癖,所以茶友们都是自带茶碗来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细瓷蓝草节茶碗,(青花瓷在当时身价没现在这末高,普通民用的多是缠枝花草纹图案,乡下人都称其为蓝草节),唯有一个茶友是宜兴紫砂杯,因他祖上在娘子关做过守备,有位属下为巴结他祖上,专门在宜兴给他祖上烧制的,杯底还有他先人的名讳。这个紫砂杯在这花梨木条桌上可谓鹤立鸡群。让这些茶叶迷个个羡企不已。

这时康黑子想起了,他在北京得的那个洋宝贝——手电筒。便说道:“这一遭逛北京,不单买回十几种平生没喝过的茶叶,还得了一样宝物,人称‘千里白光照妖灯’,宿在保定客栈时,那老板非要用一个成化粉彩大茶壶换我的照妖灯,我都没舍得,为的是拿回来让老哥们开开眼界。’千里白光照妖灯’这名称是他从某本评书借来的,这五个字他是用评书京白韵辙慢条斯理说出来的。一边说,一边拿出手电筒,往炕头上的麒麟送子图一照,尤其是麒麟身上的鳞片,被这道白光照耀光彩夺目。有一个对这道突如其来的白光,吓得忙遮了双眼。其余的都啧啧称奇,连呼宝贝!康黑子好不得意,拿着手电筒对着每一碗茶水逐个照看,这群茶友再口水乱喷的评论一通茶水的香味、光色、。在这个跑了调的品茶聚会中,这个手电筒可谓是出尽风头。

这几个茶叶迷临别的时候,还对这手电筒念念不忘,有个自言自语道:“戏台子上的油火盆子点三个,没这个娃娃胳膊粗的铜棒棒照的明远。”这句话正好触碰了康黑子脑子里一根脑弦,康黑子心想:俺贾村今天夜里刚好请来梆子戏班唱戏,正好我到戏台前亮一亮我的宝贝。炫耀一番。

康黑子夜饭一撂碗,把手电筒藏在袖口之内,摸黑来在戏台前。戏虽未开演,但戏台前已是十分热闹,年老的搬着凳子,互相讲着将要上演的戏出的精彩处,孩童们一边喧哗,一边在人群中胡挤乱串,大姑娘小媳妇躲在暗处低声说着悄悄话。康黑子站在人群以外,微微笑了笑,又用手捋了一把八字胡子,再把手电筒电门打开,向戏台上一晃,一道白光直射出去,戏台上下被这突如其来起的白光,惊的是鸦雀无声,在这一刹那可谓是万籁俱寂,掉针可闻。紧接着就炸了锅,哗的一下都朝康黑子围拢过来。

康黑子在村中辈分是比较高的,就听戏台之下黑子叔、黑子爷的一阵乱嚷。康黑子故弄玄虚一般,右手提着袖口,让射出的光线慢慢悠悠围着戏台上下一阵晃照。就是不把手电筒从袖口掏出来。引得几个年轻小伙一阵欢呼的口哨。戏班子的戏子,先有二个未扮上装的围过来瞧热闹,后来,扮上装的也围了过来。

人群中这个说:“黑子叔,快把宝贝灯笼掏出来吧,别把袖子烧了。”那个说:“黑子爷,这是不是洋玩意儿,我听说这玩意十五晚上内照见月亮上的嫦娥哩!”。

在村外给康黑子看场的长工说:“这几天夜里,有灯笼鬼老围着咱那草屋子转圈子,我放了几声鸟枪,屁事不顶,要用这个玩意一照,险让它露了形。”康黑子一个本家孙子说:“村北边大杨树上,夜里老有呱呱?吼笑,这鬼鸟叫不出好事,今夜把这洋玩意借我用用,让我逮住它,谁家孩子胆子小,炖汤让他喝了!”

长工接腔说:“俺要照灯笼鬼,俺先搭话。”’那本家孙子说:“你站一边去,黑子爷是俺未出五服的爷,你算啥东西。”虽然二人争得一嗓子高过一嗓子。但是都被这个放在袖口而烧不到衣服的洋灯笼,引起的惊呼所淹没。

就在这最热闹的节骨眼上,洋灯笼突然熄灭了,这一霎那,又重演了白光初射时那鸦雀无声的一幕。紧接着一片哗然。手电筒熄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电池没有电了,搁现在三岁小孩都可能知道原因。可是康黑子哪知道这还有更换电池一说,其他人更是闻所未闻。洋灯笼虽然不亮了,但是瞧热闹的是有增无减,有个扮演七品官,挤掉了乌纱帽,露出精光的脑瓜。若在往常,定是一阵哄笑。可是现在竟然没人看到似得。

康黑子在众人拥围之下,凑近戏台的灯火盆子,敲、拍、磕、晃、。胡乱摆弄一通。这洋玩意就像生了气的神仙,怎么求他就不显灵。康黑子断定这洋玩意是不会再亮了,咕嘟着嘴自语道:“都说洋人不是东西,靠不住。他娘的洋玩意更不是东西,更他娘的靠不住!”紧接着就听嗖的一声,原来,康黑子一边骂,一边把“洋宝贝”’扔出人群,落到了戏台旁边的粪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