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室内绿植 >日本盆景大师精品盆景(日本盆景代购)

日本盆景大师精品盆景(日本盆景代购)

时间:

日本盆景大师精品盆景(日本盆景代购)(图1)

在日本发现中国

发现中国的日本

日本盆景大师精品盆景(日本盆景代购)

小小的盆景,背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资深盆景媒体人刘少红为我们阐述中日盆景是如何做到同源异流,各显千秋。你知道中日盆景的前世今生吗?都有哪些文化差异?中国盆景的行业现状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一起来看看吧~

刘少红

中国资深盆景媒体人、出版人,曾担任盆景期刊编辑、记者十余年。2016年创办盆景世界传媒,从事盆景新媒体运营、专业书籍编辑出版,以及海内外盆景研学交流。近年来致力于中日盆景文化交流工作。

中日盆景的前世今生

盆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它以植物、石头、土壤等为素材,经过创作者运用缩龙成寸的艺术布局手法和特殊的园艺栽培技术,细致加工,精心养护,在盆中典型地表现大自然的神韵。

图1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中间的侍女手托盆景。

盆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滥觞于秦汉,形成于唐朝,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根据现有考古及文献资料记载,河北望都、安平的东汉墓壁画中,分别出现了盆栽、盆山的形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的雏形。陕西乾陵发掘的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绘有侍女手托盆景的形象(如图1),其所托盆景相当于现在的树石盆景。

图2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琴)描绘的树木盆景与菖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明《上元灯彩图》中描绘南京上元灯会售卖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与树石盆景的场面。

日本人在唐朝大量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引入了当时中国流行的盆景艺术。从镰仓末期至明治时代留存的相关书画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盆景形象,其中既有树木盆景,也有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可以说,从平安初期至明治时代,一千年间,日本盆景与中国盆景几乎是同步发展的,都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如图2至4)。

图4江户时期浮世绘中描绘的山水盆景(占景盘)。歌川国贞(1786-1865)作品,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明治年间,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逐步脱离中国文人式审美,转而倾向于日本传统的“侘寂”,将盆景理论日本化,并舍弃山水、树石两种盆景类型,只赏玩树木盆景。因此,日本将明治二十年以后讲求自然风格的盆栽认为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固有的艺术形式。

中日盆景的文化差异

“盆景”与“盆栽”原本是相同的意思,从北宋直到1960年代,在中国都存在混用的情形。自1979年由中国国家城建总局在北京举办“盆景艺术展览”起,中国大陆正式场合只使用“盆景”,而港澳台地区目前仍是“盆景”与“盆栽”二词混用。与此同时,“盆栽”一词在当代汉语中被定性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即不经过任何造型处理,仅将植物栽植于盆盎之中,从而将欣赏对象变成单纯的植物的茎、叶、花、果等,而不是如盆景所体现的带有意境的自然景色。

图5徐昊作品《曾受秦封称大夫》(黑松,125cm×98cm)

在日本,由于受中国的影响,早期的盆景也被称为“盆山”、“盆梅”、“盆松”、“植木”、“盆栽”等,至明治年间统一称为“盆栽”。然而,日本盆栽既不等同于中国盆景,也不等同于当代汉语的“盆栽”,而是指已经艺术处理,并表现大自然中各种奇美树姿的艺术品,相当于中国的树木盆景,但二者又不完全等同。中国的树木盆景,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仅欣赏树木的形象美,同时还欣赏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诱发观赏者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进入作品意境美的欣赏层次。因此,中国盆景作品一般都给予题名,概括作品意境特征,表达主题,使观赏者顾名思义,对景生情(如图5)。而日本盆栽,除了极少数的作品(如“贵重盆栽”)题名外,一般只标明树种、规格及作者(或收藏者)等客观信息(如图6)。

图6小林国雄作品《泰山》(黑松)

中国盆景的行业现状

中国盆景事业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后,进入到当前的复兴期。具体体现在:

其一,受众广,从业人员与日俱增,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以盆景世界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为例,截至2022年1月18日,144839名用户遍布全国各省区市,包括港澳台、东北三省以及新疆青海西藏等地;60岁以上用户占比9.42%,46岁至60岁占比40.53%,36岁至45岁占比28.54%,26岁至35岁占比18.55%。

其二,展会活动如火如荼,异彩纷呈。以2021年为例,纵使新冠疫情在中国多地爆发,笔者还是先后收到浙江台州、温州,广东深圳、南海、顺德、花都,山东临沂、济南,以及上海、云南昆明、贵州贵阳、江苏如皋、福建永春等地18个盆景展会组委会的邀请。这些活动,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的,还有普通爱好者自发组织的。

图7张志刚作品《赤壁怀古》

其三,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作品及盆景园。从1989年首次评比“盆景艺术大师”以来,至2021年,共评出赵庆泉、徐昊、郑永泰、韩学年、张志刚(图7)等国家级大师96位,省市级大师300多位;推出《八骏图》《双雄》《适者》等一大批盆景佳作;先后建成广州流花西苑、上海植物园盆景园、杭州花圃、苏州万景山庄盆景园、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盆景博物馆等公立盆景园,西安中国唐苑、苏州遂苑、顺德品松丘、莆田健园、湖州咫园等私家盆景园。

其四,交易火爆,屡现天价盆景。随着盆景文化的广泛普及、盆景技艺的深入交流,中国盆景突破地域界限,呈现全国性的流动,交易频繁,屡次刷新记录:128万元人民币的朴树盆景、180万元的侧柏盆景、200万元的水松盆景、630万元成交的罗汉松盆景,甚至还出现了预估价1.68亿元的超大型九里香盆景……

中国人眼中日本盆栽的魅力

日本是众多中国盆景爱好者第一外访目的地。对比中日两国盆景发展史,中国盆景自近代以来,屡受战乱及政治运动的影响,中断,甚至被当作“封资修黑货”破坏殆尽,因此出现了很多断层;而日本盆栽因为土地私有制、家族传承意识及政府的大力扶持,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年功老到,做工精细,陈设讲究,是日本盆栽最大的魅力。盆龄上百年的盆景,在日本的盆景园及展览上轻易可见,而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的匠人精神在盆栽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每个品种的植物,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何时浇水施肥,何时换盆移栽,都有细致的研究,甚至修剪枝叶的剪刀都能根据用途研制出十数个品种!大多数中国盆景爱好者习惯了做事“将就”,所以每个前往日本参观学习的人都会有深切的感受。

展望中日两国盆景文化的走向

图8木村正彦作品《仙境齐雾》(真柏附石)

日本盆栽在技术上已臻极致,亟需寻求理论和艺术上的突破。近年来,木村正彦、小林国雄、铃木伸二等日本盆栽艺术大家从中国自然山水及文化中汲取变革创新的养料,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如图8)。

中国盆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腾飞,正在迅猛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交流研讨,中日盆景,尤其是中日松柏盆景制作与管理养护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随着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年月在盆树上的积累,不久的将来中国盆景定能重回世界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