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
推荐文章
杜松西路军:
(?—1619),陕西榆林卫人。(祖籍江苏,后迁至榆林靖边)
在李春元先生所著《明朝榆林总兵》中,他推断杜松应该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生。
杜松
考虑到杜松在万历六年(1578)升至守备官(如现在的地市级军分区司令)。
别看杜松那会儿才22岁,但他已经有接近十年的军旅生涯(杜松从十多岁时便以舍人身份从军)。年级轻轻便能做到这个位置,在那个论出身、讲关系的年代似乎也不算过分。(那个时候他的哥哥——杜桐已经是古北口参将,仅次于总兵)
杜松的军事生涯是从帝国北部边镇——宁夏镇开始的。
简要介绍一下宁夏镇:
宁夏镇——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汉代时的朔方郡。
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7)设宁夏卫,隶属于右军都督府陕西都司,命耿文(长兴候耿炳文之弟)为卫指挥使。
后又于1384年增设宁夏前卫(1384),1392年增设宁夏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后又将中屯卫合并到右、左而卫。这四个卫所同驻在宁夏镇城(今宁夏银川市)
1391年,朱元璋策封其第16子——朱栴为庆王,于1402年改其封地由韦州搬到宁夏,置中护卫为其雇从。1510年,改庆王中护卫为宁夏中屯卫,这样宁夏镇总共7个卫就有5个卫驻扎在宁夏镇城里面。(其余2个卫为宁夏中卫——治所在今中卫市,中宁县;宁夏后卫——治所在花马池(今吴忠市,盐池县)。
宁夏镇第一任总兵是永乐帝朱棣任命的左都督何福,宁夏镇也是西北四镇中最先设置的边镇。(所谓西北四镇即榆林镇、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这四个边镇皆在陕西都司辖区内)
由图可以看到,宁夏镇西北部是贺兰山脉,黄河环绕其东南,整个军镇几乎成一个“几”字型,和其旁边的榆林、甘肃两镇对比来看,其无疑是一个突出部,是西北四边的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宁夏三面距边,西边以贺兰山为障,隘口四十余处,皆通入骑往来,其中赤木口尤冲……”
——《乾隆宁夏府志》
“宁夏,亦朔方地也。镇城所据,贺兰山环其西北,黄河在东南,险固可守”
——许论?《九边图论》
在宁夏镇里七卫四所中,明前中期时尚且有6万多人,到了嘉靖时就只剩25000人了。
——《嘉靖宁夏新志》,巡抚杨守礼呈
在《乾隆宁夏府志》中对宁夏镇的兵力记载的尤为详细:
这其中光是在镇城里就有5个卫,兵力达到18000人,当然,抵御河套诸部的任务也主要是这五卫的兵力。宁夏镇其他各个要塞、边墙就只有不到一万人分别把守。
镇城五卫兵力分别如下:
宁夏卫——正额旗军2900人,带管旗军990人
左屯卫——正额旗军3180人,带管旗军1100人
前卫卫——正额旗军2800人,带管旗军450人,本镇土兵1260人
右屯卫——正额、带管旗军人数不详,本镇土兵1260人
中屯卫——正额旗军2130人
镇城外其余两卫四所:
宁夏中卫——旗军2200人
宁夏后卫——旗军1810人
灵州守御千户所——旗军1240人,土兵470人
兴武守御千户所——旗军520人,西安卫备御1150人
韦州守御千户所——甲军490人
平虏千户所——官军2000人
宁夏镇的区域面积大概是——东至省崽墩外境200里,西至贺兰山外境100里,南至庆阳府境360里,北至西瓜山外境290里,东南至延绥界350里。镇守地约今天宁夏自治区黄河北部沿岸一带。
陕西四边总图
如下:
宁夏中路:将灵州(宁夏灵武市)各营堡划分为中路,中路参将驻灵州,游击将军驻清水营,兵力约6200人。
宁夏东路:将花马池(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各营堡划分为东路。东路参将驻花马池,游击将军驻兴武营千户所,兵力约3000人。
宁夏西路:将中卫、广武各营堡划分为西路。西路参将驻中卫,兵力约5000人。
宁夏南路:将玉泉各营堡划分为南路。南路参将驻邵纲堡(宁夏青铜峡市,邵岗村),兵力约2000人。
宁夏北路:将平罗、洪广一带划分为北路。北路参将驻平虏城(宁夏平罗县),兵力约3100人。
好了,说了这么多,回归正题。
万历二十二年(1594)8月,鞑靼土默特部酋长卜失兔(成吉思汗后裔)西犯榆林定边西路,掠夺张春井,大入固原镇下马关。(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
下马关是固原镇边墙的重要关口,是宁夏与固原两镇的连接口,也是南北两地的交通要道。
此次鞑靼部落冲到内地,大肆掠夺,时间长达一个月。《明实录》记“蹂躏一月,全陕震动”
宁夏总兵萧如薰、副将姜直无法抵御,两人纷纷免官革职。
正当卜失兔得意地撤退时,陕西三边总督叶梦熊令榆林游击李经、神木参将史见、游击杜松携2600多名骑兵与卜失兔在马莲井激战。
起初明军取得了些许胜利,后来中了卜失兔的埋伏,史见战死,杜松、李经二人重伤。
杜李二人虽忘死搏杀,但还是改变不了明军的劣势。
——《明史》
正当二人已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忽从侧翼驰来一股援军,原来是榆林总兵麻贵(麻承恩的幺爸)赶来增援。
杜松一见麻将军来了,立马把身上的伤口包扎好,再闯敌阵。
“麻贵援军至,松复裹创力战,寇始败走”
此战明军斩首230级,获畜产一万五千匹。
战后,加总督叶梦熊太子少保;麻贵进都督同知;杜松升延绥参将。这年杜松38岁。
万历二十四年(1596),明军九路出师,以麻贵为主将率一万五千人,主动出师,进攻鞑靼河套部落,大捷。
——《万历延绥镇志》
杜松以右军出清平塞,战果很大,遂升榆林副总兵。
万历二十五年,又改升宁夏东路副总兵。
对了,这年第二次援朝扛倭,总兵麻贵被调往朝鲜战场,刘铤此时也以副总兵职率川军入朝鲜。
杜松的哥哥——杜桐被任命为宁夏总兵。
嗯,哥哥是总兵,弟弟是副总兵,可以说杜松那时在宁夏镇混的是风生水起。
但是,杜松放着威风凛凛的将军不做,忽然一言不合跑去当和尚了……
对于杜松的优缺点,史书上概括的很好。
“有胆智,勇健绝伦”
“松为将廉,尚气不能容物”
意思就是杜松这个人有胆有智,勇健无比,为将清廉但就是度量不大,为人有点小气。
其实杜松和刘铤比起来的话,私德已经算是非常好了……
对于杜松当和尚的具体细节我只在李春元先生的著作中看到了一些:
——《明朝榆林总兵》
对上诉资料,我并没有找到出处。该找的我都找完了,像《明实录》、《明史》、各种地方志,包括《光绪靖边县志稿》中的杜松墓志铭也没有这条史料出处,我想也许只有杜氏族谱了吧。
后有吴三桂一怒为红颜,今有杜将军一怒堕空门
好一个傲娇的男人。
而万历皇帝对杜松当和尚这事也没太深究,只说了句“命杜松回卫听用。”
意思就是,别给佛祖打工了,还是老老实实给我打工吧!
杜松也还听话,万历话刚说完,他就收拾包袱细软下山还俗了。
杜将军也觉得比起吃斋诵经还是骑马砍人更适合他。
后重新启用他任榆林孤山副总兵。对了,不得不提一句,这会儿杜松的上司——榆林总兵正是赵梦麟。
万历三十二年(1604),我们之前在张承胤篇说过的老朋友沙计进犯孤山堡。
沙计还不知道这会儿的孤山副总兵是杜松,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带起数千人来边境挟赏,明朝不给,他正好就以此为借口抢劫。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这次他遇上了我们的杜将军,史书上记载:
“松率将士飞驰拒战,不再合,斩其骁骑二十七级。”
沙计这次傻了眼,谁tm这么猛?
一听是杜大将军,沙计连伤口都没好好包扎,直接带着人狼狈跑了,不,应该说是吓跑了。
——《万历延绥镇志》
“杜太师”这个名号算是彻底传开了。
万历三十三年(1605),杜松署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由延绥孤山副总兵升至延绥(榆林)镇总兵。
翻译成今天的话大概就是,杜松以中将衔充任延绥战区总司令。
这年,他49岁。
哦,对了,他之前的榆林总兵叫李如樟(李如柏的弟弟)。
这年四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人笑掉大牙的事。这天鞑靼酋长火落赤遣人来到孤山副总兵署,向杜松请罚谢罪。
事情是这样,火落赤这人一直都有点自负,他一直觉得自己非常精通纵横之道,再加上杜松之前的几任守将也确实都拿他没有办法,所以火落赤内心就有点膨胀了。
你膨胀就膨胀吧,只要不犯法也没人拿你怎么样。但火落赤偏不,他觉得像他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才怎么能就一直埋没在沙漠里面,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就勾结了其他几个鞑靼部落,约好日期,谋大举明边。
然后……“松闻报,统轻骑出塞御之,俘其众八十余人。赤遣使请罪献罚,乃释其众。”
有时候肌肉是要比头脑好用。
第二年(1606),三月。
这天火落赤又不老实了,本来自从去年被杜松教训了一顿,面子上确实过不去再加上身边人那么一怂恿,火落赤又和其他部落约期犯边。
随后杜松挥兵出塞,与其交战。
松身先士卒,援桴而鼓,明军士气大振。火落赤眼见不敌便撤退到明水湖一带,还没歇口气,明军便已杀来。松命部下分两翼包抄,止十余个会合,斩首247级。
战后,狼狈逃窜的火落赤气得恨不得自杀。
七月,酋首摆彦太犯边。
杜松命侄儿杜文焕率兵在前,自己大众在后,首尾夹击,斩46级。
九月,沙计犯高家堡。
杜松命其子卫指挥佥事杜文烨先领千人出塞,断其后路,大胜,斩66级。
对于这年杜松抵御鞑靼部落的战绩被后来的延绥巡抚涂宗睿写了一篇杂文纪念。
在这篇杂文中,涂宗睿一口一个杜大将军,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涂宗睿的杂文
这年下半年,万历命杜松和蓟镇总兵尤继先互调守地。
尤继先于1607年被给事中宋一韩弹劾罢免。接替他任榆林总兵的叫王威。
杜松在蓟镇干了两年,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万历三十六年(1608),杜松被调往辽东任总兵官。
他替代的人正是万历朝与戚继光同名,享有“南戚北李”称号的名将——李成梁(李如柏的爹)。
这年十二月,杜松于连山驿(今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地方大败蒙古朵颜部。
大致进过是这样的,朵颜酋长长昂的儿子叫赖晕歹他与义父蟒金、伯牙儿、满旦等偷偷潜入蓟镇河流口,大掠一番后去。
过了段时间后,“挣到快钱”的赖晕歹和蟒金还不知足,他们又勾结东虏黄台吉部,打算进攻明朝蓟镇重点喜峰口。
明廷这边得到消息后,兵部尚书李化龙向万历建议:杜松是蓟镇旧帅,不如让他募集死士万人,从山后出边搗灭黄台吉的巢穴,则黄台吉东顾,蓟镇的敌人也就自行溃败了。
——《明神宗实录》
万历皇帝批复道:“所奏俱依”。
得到皇帝许可后,蓟辽总督王象乾指示(这里还不是用的命令)杜松出兵袭击黄台吉的大本营,以此牵制住进犯喜峰口的敌人。
杜松于半夜时分从宁远左卫(今辽宁兴城市)出兵,全军奔驰到塞外一个叫哈流兔的地方,发现了一群蒙古部落,杜松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小部落一锅端了,斩得首级140颗。
斩首100多级也可以算是不小的胜利了,然而,杜将军他,砍人,砍错了……
他砍的不是黄台吉部,而是无辜的拱兔部……
杜松知道自己砍错人之后非但没有上书请罪,反而以捷报上传。(以大捷闻,邀重赏!)
在杜松上报时,他的上司——宁远兵备道马拯对此提出异议。
马拯对万历皇帝说:“拱兔原系款夷,今既被剿,势必复讐,宁前单弱,事将叵测……”
意思就是说,拱兔是我们自己人,现在被我们砍了,一定会来复仇的。宁前一带守备薄弱,事情将叵测难定。
杜松觉得这个马拯就是在打他的脸,就像我们做了一件自认为很成功的事,但忽然你的上司就说你这个事是错的,你这么做会让公司迎来极大的损失云云。(虽然这件事也确实是杜松做的不对。)
然而我们的杜总兵显然不是那种愿意为大局着想的人。他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继续要求朝廷“给重赏,邀赏愈急。”
最后万历皇帝在兵部和辽东巡按熊廷弼的建议下还是给杜松下了赏赐。
杜松领了赏倒是满意了,拱兔部落这边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本来还指望皇帝大人能主持一下公道,哪怕不惩罚杜松至少也应该发点抚恤银下来。结果不光杜松好好的,银子也没有发下来,反而被兵部说拱兔部落被错杀是咎由自取。
——《明神宗实录》
这下拱兔部落算是彻底被激怒了。正好这会儿赖晕歹和小歹青又在使劲儿的火上浇油,拱兔部群情激愤,“招安?招个球!反他娘的”!
3月,拱兔部以五千骑陷大胜堡(今辽宁凌海市西北),抓住了守将耿尚仁,将他五马分尸。
之后拱兔再深入到小凌河一带(凌海市西南)大肆焚掠。
游击将军于守志率兵救援,大败,于守志受重伤,明军阵亡数千人。
而此时我们的杜总兵就驻扎在大凌河城(凌海市中),离小凌河不过几十里的距离。然而杜将军这时估计也被吓傻了,他就守在大凌河城未发兵救援。
“松驻大凌河,不敢救”。
拱兔部落抱掠一顿,扬长而去。
事后,辽东百姓们都在骂杜松无能,明廷内部也开始议论,他们议论杜松此前出征不过只是在锦州边境10里左右并没有出过边境,所杀的人都是保卫边境的部落,而且都绑起来杀良冒功,不是在战场上厮杀所得的。
杜松越听越气,就像那句老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他对手下的部将说:“巡抚,都督这些高官附和马拯,都是因为嫉妒他的功劳。”
然后杜松这个“犟驴”带着自己的人马独自出塞,打算捣灭拱兔老巢,直捣黄龙,一雪前耻。
但这次战争女神没有眷顾他。
杜松和拱兔在大凌河附近血战,结果只带回5颗人头反而自己的人马损失巨大。
这下一生要强的杜将军觉得自己确实理亏了,不仅没有报仇雪恨给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看看真本事,反而折了自己不少的部队。
杜松也是几次想自尽,但都被手下人制止,没有成功。后来杜松索性将自己的甲胄兵器一把火烧掉,从此再不过问边疆之事。
——《明史》
之后兵部便打发他回了榆林老家,调榆林总兵王威任辽东总兵。
王威被调往辽东后,张承胤就当上了榆林总兵。
杜松被开除过后,明廷内部多数官员虽然多数都“惜其勇,然恶其愤事”,纵使边关有事,也没人再推荐重新启用他了。
也就是一句话,杜将军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万历四十三年(1615),冬十月。
榆林边塞外的河套部落大举进犯,时任榆林总兵的官秉忠正严守中、东二路。
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怕万一西路有警,官秉忠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和榆林巡抚马从聘商量让杜松帮忙守一下西路安定一带。
在家闲了五年的杜将军一听有仗打了,兴奋得不得了,于十一月十四日与鞑靼部落战于宁塞地方,斩首四十六级。二十五日,战砖井地方,斩得一百六十九级。榆林西路的警情就这样解除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因蓟辽多事,特设山海关镇,杜松任第一任总兵。
万历四十六年(1618),辽东总兵张承胤战没后,明廷觉得杜松“多养死士、忠勇可用”,调他火速出关援辽。
万历四十七年(1619),杜将军任西路军主帅。
这次他的老上司赵梦麟成了他的副手,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看过前面杜松的所作所为的人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杜松只可为将,不可为帅。
骑马砍人、战阵厮杀是他的强项,但一下子变成运筹帷幄,决掌3万人生死的主帅就显得能力不足了。
一是他太冲动鲁莽,二是他气量太小,三是他太傲娇轻敌,四是他为人不够圆滑,五是杜太师不学无术只顾手上功夫……
可以说是完美避开了正确答案,perfect。
据《明史纪事本末?辽左兵端》记:“松,榆林人。守陕西,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被召过潞河,裸示人曰:“杜松不解书,第不若文人惜死。”体创如疹,潞人为挥涕。松方出师,牙旗折为三,识者忧之。李如柏阳洒酒拜送曰:“吾以头功让汝。”松慷慨不疑。临行携杻械自随,曰:“吾必生致之,勿令诸将分功也。”
翻译一下就是:“杜松,榆林人。守卫陕西的时候,与胡骑大小数百战,无一不胜,敌人都害怕他,都不敢的本名而是叫他“杜太师”。杜松被召往援辽路过潞河城时(今山西潞城区),脱衣裸示于人,他说:“杜松不懂书,也不像文人那般怕死。”身体上的疮疤就像疹子一般密集,潞城人都感动的疼哭流涕。杜松出师之日,牙旗被折成三段,看见的人都替他担忧。李如柏阳洒洒为他送行,说:“我将头功让与杜将军。”杜松慷慨不疑,临行之时,杜将军带上刑具,对部下说:“我必生擒努尔哈赤,不要让其他人分我的功劳!”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杜松全军阵亡于萨尔浒山。
杜将军的一生算是用这短短6000字写完了。
顺便提一下杜将军的后人吧:
杜文烨——杜松之子
杜文焕——杜松侄儿(其兄杜桐之子),官至宁夏、榆林总兵。
杜宏坊——杜松之孙
杜宏域——文焕之子
……
其中,杜松的后代杜肇基是康熙六年的武进士,杜滋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杜滋之子杜增春为光绪年定边游击。
(?——1619),榆林人,名将赵岢之子。
赵梦麟一族可是将才辈出。
赵梦麟的曾祖父——赵国,任固原副总兵。
祖父——赵英,任榆林副总兵、宣府、宁夏总兵。
父亲——赵岢,任宁夏、大同、榆林、宣府总兵。
其弟——赵梦龙,任临洮坐营都司。
其侄——赵率教,任明代平辽、宁前、山海关总兵
赵梦麟的故事要从一场叛乱说起。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十八号。
这天,宁夏镇发生了一场性质异常恶劣的军队暴动。在这场暴动中,宁夏巡抚党馨、兵备副使石继芬、游击梁琦、守备马承光皆被杀,宁夏总兵张维忠被逼自缢。
而挑起这场兵变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宁夏前任副总兵,哱拜。
哱拜——西蒙古兀良哈部人,嘉靖时因得罪其酋长英台吉,父兄皆被杀。哱拜带着土谷赤等300多人狼狈逃到明朝边境叩头岂降,明将郑印收留了他们。
这之后,哱拜因为屡立战功,靠着同民族同胞的人头一路升迁至宁夏副总兵,与他一起来降的土谷赤也晋升为游击将军。哱拜此人极其心狠狡诈,每次出塞捣巢都是趁着蒙古部落的精锐不在,杀其老弱,有时还会杀良冒功,以这种卑劣的手段来换取他的仕途。
“尽歼其老幼,驱牧畜而入”
“捣巢、赶马、烧荒,无恶不作,屠杀无辜,计级受赏,今昂累百万。”
——诸葛元生?《两朝平攘录》
——元??《试论明万历年间的宁夏兵变》
有钱有权的哱拜,也如其他明军将军一样,私自畜养着约三千名精锐鞑靼家丁。《明史》对这些家丁的描述则是“遂多畜亡命”。渐渐地,哱拜的势力逐渐浸透到宁夏各个阶层,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哱氏地方豪强集团。
万历十七年(1589),哱拜此时已经63岁了,时任宁夏巡抚的梁问孟请“加参将哱拜副总兵衔致仕,许其子哱承恩袭都指挥使”,后来哱承恩任为宁夏巡抚标下的旗牌官。
梁问孟的意思就是让哱拜赶快退休,交出兵权,想来个温水煮青蛙。
哱拜也顺着朝廷的意思来,“自求休致”,主动请求退休,反正只要有自己的代理人在军队,手上又有数千家丁,就不怕自己被秋后算账。
结果后面新上任的宁夏巡抚党馨一改之前的温和处理方式,直接和哱氏一族撕破脸皮,对哱氏一族处处针对,事事打压。(每事抑裁之)
这不是党馨和哱拜两人的矛盾,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逐渐升级,犹如一个已经灌满气了的气球,轻轻一动,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万历十九年(1591),河套部落火力赤部西犯临洮、河州,御史周宏禴推荐哱拜子——哱承恩、土谷赤子——土文秀、哱拜义子——哱云等人,打算让他们带兵击退来犯之敌。
可以看到,这些人都是清一色的哱拜势力。
党馨对这些哱氏势力不放心,害怕控制不了他们,他只命土文秀率兵西援,其他人哪凉快待哪里去。
鼻子碰了灰的哱氏一族不甘心,于是哱拜亲自拜见洮河经略郑洛,向郑洛自荐,以图带兵御敌。
经略郑洛欣然答应,但哱拜这种越级上报的行为让巡抚党馨十分的不爽,两人之间的仇恨更加深了。
“馨恶其自荐,抑损之,拜以故心怨”
眼见重新启用哱氏一族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党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他们去青海御敌。但党馨还是做了一点小手脚,那就是非但没有给哱氏军队分配战马,反而把他们原有的马换成了老弱的劣等马。(明史纪事本末)
对于此事哱拜没有深究,毕竟马到处都是,随便抢。
到了青海过后,哱家军将他们的优良军纪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点都没有让党馨失望。
——《乾隆宁夏府志》
在宁夏官军出塞御敌之时,到金城这个地方,哱拜看见各镇士兵都是他的旧部属。等到击退叛贼,取道塞外回来,敌人骑兵遇到他都避之不及,于是哱拜感觉自己也已经是个人物了,已经有和明廷掰手腕的实力了,这个时候的哱拜已经有了一点造反的苗头了。
战事完毕之后,打了胜仗的哱家军并没有得到奖赏,哱拜之子哱承恩反而因为强占民女被打了二十鞭子,党馨还让石继芬将哱拜的近幸逮捕入狱。党馨这下算是彻底激怒哱拜了,之前哱拜是看党馨是巡抚的面子上让他三分,现在党馨不仅把自己儿子打了,还把自己的亲信们逮捕入狱,再不行动,下一个被收拾的就是他哱拜本人了!
这件事情过后,哱氏父子就开始等待机会报复党馨。
不一会儿,这个机会来了。
原来党馨这个人不仅对哱氏一族如此苛刻,他几乎是对所有宁夏官兵都是这样,只是对哱氏一族的程度要深一些。
也就是说,党馨这个人是一个酷吏。以至于当时的宁夏官兵们都在背地悄悄叫他“党十八”。这也充分说明了,党馨这人在宁夏官兵中不得人心,没人真正服他。
万历十九年冬天,党馨下令,命将前两年拖欠的合银、椿粮一次性缴纳,没有缴纳完的就从当月工资扣。当时宁夏的普通官兵都穷的叮当响,那里有钱给你交这么多,而且还有扣工资,这相当于是把一家人活命的钱都给你扣了。
这还不够,党馨还命把官兵们过冬的冬衣扣留不发,他的这一番骚操作弄的宁夏镇官兵“咸畜怒,有异志。”
哱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让儿子哱承恩暗地唆使正兵营先锋刘东旸、许朝、刘川白、张文学等八十余人造反,几人歃血为盟,共推刘东旸为盟主,打算于二月十八日发起兵变。
但后来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被党馨知道了,江延辅请求党馨速速下发拖欠的冬衣和银两以稳定军心。
而党馨不以为然的说:“以作乱要挟上司,我决不可能答应。他们难道就不怕被满门抄斩?”
党馨就这样把最后一个自救的机会白白浪费了。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二十八号,早已心含怒气的宁夏官兵终究是反了。哱拜指使刘东旸他们先聚集在总兵府,以讨饷催粮为名(减臽价,裁布花)找时任宁夏总兵的张维忠要个说法,张维忠模棱不能制,就让他们到巡抚、兵备道哪里去控诉。
乱兵们遂来到兵备道台衙署,直接破门而入,兵备道石继芬翻墙逃走。乱兵们见没人,偶有一人大呼:“且去寻党巡抚!”,上千人就气冲冲的跑去找党馨去了。
千总黄培忠找到张维忠,他说:“赶快鸣号集结军队平叛”,而张维忠只想以言语解决这场纠纷,并没有调集兵马。张维忠甚至还在悠闲地和他“与肩徐行”,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士兵讨薪运动,然后两人被乱兵们拥入书院。
张维忠被裹挟进书院后,对哱拜好言相劝,请他能够出口平息这场叛乱。
然而这都是徒劳,张维忠也要为他的软弱之举付出代价。
乱兵来到巡抚大堂大哗,党馨发檄招安,许发给他们银两镪缗,但太晚了。
乱兵们将檄文撕成两半,破牖扑进。党馨躲到水洞里面,后被抓住,哱拜先行进去,得意的看了看惊慌失措的党馨,眼中甚是得意。哱拜一声令下,乱兵们将党馨捆起来,带到书院。
这时的张维忠看到乱军们一个个凶狠的模样,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尽然也被吓住了。(维忠股粟无人色)
不一会儿,党馨的同党石继芬也被抓住了,叛军们将党、石二人于奎星楼下刺死。他们先是把总兵张维忠放回元帅府,之后在2月25号,改变主意,强逼着张交出总兵印,再逼其自杀。
几天时间宁夏镇的最高首脑们全部被叛军剿杀。
叛军们“放狱囚,焚案牍,烬民居,掠公私藏蓄,辄夜不休,哗叩声动天地。”
事后,刘东旸自称总兵,哱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与哱云(哱拜义子)为左右路参将。
然后刘东旸还和朝廷谈起了条件,他们要求朝廷答应他们的请求,让他们世镇宁夏,不然就勾结河套鞑靼南下,俨然想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明史记事本末》
对于以上这些无理要求明廷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万历皇帝亲下朱披,上写着“叛丁滔天罪恶,东旸等法在必诛,余党胁从,姑不深究,督臣星驰进剿,便宜调兵……”
知道朝廷正在调兵的刘东旸一面派信使向鞑靼求援,一面派军队快速占据宁夏镇的墩堡,黄河西北至玉泉一带的47座城堡尽数沦陷,全陕为之震动,只有参将萧如薰把守的平虏卫坚守不下。
——《明史》
叛军每下一城便奸淫掳掠,杀人放火,连明廷的皇亲国戚都不能幸免。他们闯入庆王府抢财抢人,庆王妃怕被玷污本想自刎但被阻止,她和儿子一起躲到土窖里面,但因在里面待的时间太长,窒息而死。
这场宁夏叛乱也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
……
宁夏边墙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