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的养殖方法视频(刺梨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推荐文章
为了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19年9月21日,我校组织召开科技支撑专题研讨会,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技创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一批批我校师生奔波滇西山区,扎根西北石羊河,规划林下经济,传播园林文化,发展土地科技、草业科技,推广“梨树模式”,参与湖泊治理……,迈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
早在20世纪90年代,辛德惠院士就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出泛生态学理论,从宏观层面推动区域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
刺梨的养殖方法视频(刺梨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几十年后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校生态科学与工程、作物生态、农业生态健康、生态修复、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性耕作、草地资源与生态、健康养殖、公共卫生、分子生态学、肠道微生物、根际生态、生物质工程、智慧农业、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发展等学科专业集群发展,铸就了浓厚生态底色。
青山行不尽
龙凤村,是贵州毕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一个小山村。经过脱贫攻坚,这里种植刺梨3300亩,蛋鸡养殖场规模达30万羽,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条件与基础。
为了以绿色生态模式助力龙凤村全面振兴,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院士领衔,在龙凤村建起了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首批研究生团队,包括郭彬、王朋强、李辉三名同学,他们用脚步丈量龙凤的土地,用心架起联系群众的桥梁,用情扎根在小山村的生态产业中。
每天,他们骑着小三轮穿梭在各个村民组,行走在绿水青山间,为农民送去生态种养的宝贵知识。
实际上,我校师生已经在贵州毕节奔波了三十多年。其中,水院常近时教授从1984年起在贵州省开展“智力支边”服务工作,1989年至今连续担任国务院批准建设的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五届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总顾问,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了这片山区的发展上。
真可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令人无限感慨。
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助力下,贵州毕节坚持山水林田统筹治理,走出了一条喀斯特山区经济、生态、人口协调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被人们誉为“毕节模式”。
今天,科技小院师生进一步协助龙凤村打造山水林田生态发展模式,为3300亩刺梨林田申请到20盏诱虫灯、4000张诱虫板、5000支驱虫板,促进了绿色植保。
2021年3月31日《毕节日报》报道,我校“科技小院”团队驻点撒拉溪镇后,以龙凤村刺梨、跑山鸡、林下种植等产业为总抓手,扶持指导工作将从龙凤村辐射到全镇19个村(社区),不断打造美丽山村振兴的样板。
知草爱草
“草”这个字分量究竟有多重?草业学院院长张英俊教授说:“草原是地球的皮肤,牧草是家畜的口粮,草坪是城乡主色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草业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城乡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产业。”
据介绍,我国现有草地面积将近60亿亩,天然草地面积3.9亿多亩,占国土面积的41.41%,为世界第二大草地资源国家,分布18个草地类型,6700余种植物。
21世纪以来,著名的科尔沁草原退化比例高达90%,其中严重退化面积接近60%,一些昔日茫茫绿草地成了漫漫黄沙丘。一批批师生奔赴草原参与治理攻坚,通过科学和严格平整土地,客土和施有机肥改良沙地,选用国产优秀苜蓿品种,以及适时适量灌溉越冬水和返青水等综合措施,有力促进了科尔沁草原沙地优质牧草产业健康发展。
在各方面共同不懈努力下,近百万亩沙地恢复成为生机勃勃的绿洲,紫花苜蓿每亩净收入千元,成了牧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草原所在的阿鲁科尔沁旗也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命名为“中国草都”。
2021年3月27日,草业学院赴西藏草业所调研,并与西藏农牧学院动科学院召开推进西藏草地生态文明建设三方合作座谈会,聚焦高原草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藏区草牧业绿色发展,加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进高原生态建设和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利用。
我校师生对青藏高原的关注早已有之,20世纪50年代,我校草业学科的开拓者贾慎修先生,就深入青藏高原开展草原普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草业学院师生又把眼光投向西藏,追寻初心使命,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服务。
草业学院还启动举办“知草爱草大讲堂”,引领学生培养扎实专业知识,做“知草爱草”新型人才。
梨树模式
“作为土地学相关专业学生,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扎实专业素养,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这是我们支部成员共同的心声。”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梨树实验站党支部书记王计磊说。
土地学院把党支部建在梨树实验站,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推广和发展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多年来,我校梨树实验站的重要功能,就是扎根东北黑土地,在当地推动建设试验田,积极寻找保护黑土地的方法。
“梨树模式”,是一种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土地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认为:“保护性耕作,核心就两条,把秸秆全部或尽量留在地表,少动土。这套方法,其实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尽可能地让耕地的状态接近自然。”
其中,一是把秸秆全部或尽量留在地表,就像野地里的草一样,在原地枯萎,变成有机质回归土壤;
二是少动土,避免由于翻耕导致土壤被风水侵蚀,耕作不可能完全不动土,但要尽量少动,更加接近自然。
这也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辈辈师生从黄淮海土壤治理、西北土壤治理到东北黑土地保护等,不断摸透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规律。
2021年10月18日,学校社会服务处与土地学院共同组织教授团队,赴梨树县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在推广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基础上,统筹资源,促进各方深度合作与开放共享,增强共建工作合力,把梨树县建设成为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典型。
环太湖示范
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是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任务。2020年7月,依托我校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国内首个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中心落地苏州,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据报道,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水草专业打捞队,每天打捞上岸的水草有20吨左右,一旦湖中水草过多,就会导致区域性的水流无法正常流动,水草死亡腐败后,还可能会造成区域性水域的发臭、发黑,等等。
在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中心,通过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备那巨大的筒仓反应器,太湖水草、蓝藻、水稻秸秆甚至河道淤泥,都被粉碎混合,变成原料。再加上餐厨垃圾发酵堆肥后的原料,就化为珍贵的有机肥。
该项目既实现有机废弃物的“零”废弃,不出镇、不入河,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资源回收,化肥减量,支持了生态农产品生产,作为有机循环、绿色发展典范,产生了良好引领效应,为践行“两山”理念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我校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进一步推动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中心经验,向苏州市更大范围以及环太湖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7月1日,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长三角分公司、我校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中农新科(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方,签署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这迈出了共同推动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步,横向辐射长三角区域以及东部地区,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示范案例。
留住每一滴水
石羊河,流域覆盖甘肃武威等4市9县区,是我国西北大地一条古老的内陆河,是流域内218万人民的生命河。然而,石羊河流域一度用水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甚至有人预言,石羊河尽头的民勤县极有可能因干旱而从地图上消失。人们由此呼吁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我校石羊河实验站扎根西北,由此担起了为“留住西北的每一滴水”而奋力科技攻坚的使命。
康绍忠院士团队数十年年如一日扎根在教学科研最前沿和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第一线,潜心开展植物高效用水机制、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环境整治等技术的研究工作,打破了传统的灌水越多越高产的观念,加强整个河西走廊主要作物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并更多关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和未来科学应对策略等,在促进石羊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治理,石羊河流域复现了清朝民勤县志记载的“水草茂盛、碧波荡漾、野鸭成群、百鸟飞翔”的壮美景观。
河套灌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区。多年来,我校河套灌区研究院以河套灌区为背景,紧密围绕灌区的现实需求,开展了灌区农业节水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农田水盐调控、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为河套灌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农业节水及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与决策支持。
实践证明,广大师生研究探索的我国“农业节水化”道路,是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农牧交错带
千百年来,横跨东北、华北、西北8个省(区)的农牧交错带,在自身农牧业发展中不时遇到如何正确处理农与牧关系、田与草的关系等问题。
着眼农牧交错带研究,1986年,我校旱作农业课题组进入内蒙古武川县开展研究工作,建立了武川试验站。
2005年10月,武川试验站被命名为农业部呼和浩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011年7月被遴选为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
经过我校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30多年的辛勤耕耘,气象、农学、土壤、生态、农经、畜牧、农村发展等多学科专家参与,武川试验站在旱地农业理论与技术、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从事农牧交错带研究、旱作农业研究、技术开发与示范最重要的基地。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河北省沽源县,建有我校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这是我校在农牧交错带上的又一重要国家级研究站。它所在的沽源县是最典型的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共存的地区之一。沽源国家野外观测站以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界面过程和格局为基础,开展了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生产力提高、以土壤为核心的生态恢复理论等重要研究。
2019年7月19日,由我校牵头组织实施,国家农业农村部“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牧繁农育技术创新,把广袤牧区和农业发展联系起来,深化了农牧交错带研究,拓宽了农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新时代,广大师生正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文明自觉,积极投身祖国绿色发展,服务各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贡献农大力量。
供稿:新闻中心综合
编辑:姜萍萍
责编:赵竹村
【相关稿件】
育人强农天地阔,一江春水向未来——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乡土中——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二
初心弥坚百年路,扬帆奋进双一流——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三
脚踏实地加油干,创新深处在基层——高质量开局侧记之四
追求一流无止境,大学有形亦无形——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五
饭碗要装中国粮,兵团作战师生忙——高质量开局侧记之六
智富农家金扁担,生活思想双提升——高质量开局侧记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