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室内绿植 >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日本的国花是菊花还是樱花)

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日本的国花是菊花还是樱花)

时间:

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日本的国花是菊花还是樱花)(图1)

英国的国花,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玫瑰

明治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很快就引入了“国花”的概念。深受国民喜爱的樱花,“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国花”的角色。

可以说,樱花不仅是日本的象征,还是与他国交往时“显示友好”的“见证”,更代表了日本人民向往和平与友好的期望。

日本的国花是什么花(日本的国花是菊花还是樱花)

樱花

不过,自明治到二战结束的这段时期,樱花的象征意义可跟“友好”、“和平”毫无瓜葛。彼时的樱花象征着什么,我们接下来简单聊聊。

樱花的初登场,是以8世纪初所编撰的《古事记》(712年)和《日本书纪》(720年)为代表的历史典籍中。

日本语言学家山田孝雄考证,古日语存在“m”音转为“ya”的运用情况,因此“佐久夜(sakuya)其实等同于“樱花”(sakura),即“木花之佐久夜毘卖”等同于“樱花女神”。

还有民俗学家认为,樱花最初与农耕之神关联,被作为占卜丰歉的“工具”。在很多地区被当做“守护之神”,为民众所崇拜。

日本的“樱花前线”,即“樱花开放时间表”

不过,此时的樱花,距离“成为国花”还有“万里之遥”。

毕竟,当时的日本在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在审美乃至赏花趣味“一边倒”地模仿中国,倒也无可厚非。

不过,到了《古今和歌集》(成书于10世纪初),咏诵樱花的和歌数量“压倒性地超过了梅花”,诗集134首“春歌”中,对樱花的吟唱超过了100首。

古今和歌集

正如以废止遣唐使、使用假名文字、大和绘等为代表的“国风文化复兴”所表征的,日本人在文化建设上已开始“摒弃唐风”、“独立自主”,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平家纳经(药王品卷首画),绘于1164年,是大和绘的代表作

樱花作为带有日本“民族性”的符号走上台面,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王公贵胄和知识分子的花宴(赏花与酒宴结合)、武士阶层的“自喻”、以和歌为代表的文学表现,再到大众赏樱习俗的养成,樱花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日本的“符号”。

平安时代(794-1192)的赏樱贵族

以致于一提到“花”,日本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樱花,直到在今天也不例外。

明治维新后,樱花的含义“被无限放大”,并被赋予了民族、国民、武士道乃至国家的象征意义。明治后期的诗人与评论家大町桂月(1869年-1925年),在其文集中写道:

大町桂月(1869年-1925年)纪念碑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

(樱花)其色淡红无造作态,突然开放而后转瞬无所眷恋地凋零,群树齐生,满山皆花蔚为壮观….日本国民之特质,淡泊恬然,达观慷慨,不畏生死,非个人而倚整体抱团方显强大,“日本国民之表象也”。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还曾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只不过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不得不“最终作罢”。

浮世绘中的“三国干涉还辽”

对此,日本的一媒体人这样写道:

日军在占领的土地上栽植樱花树,意味着什么?

此时的樱花,俨然成为了日本“帝国的象征”,日本将官们在“占领地”栽植樱花的行为,已经与“把自己的军旗插上敌人的阵地”别无二致了。

与此同时,“樱花”即“帝国”的意识,随着教材的广泛印制传播与歌曲的传唱,从孩童时代就根植于日本人的精神深处了。

而日本军方利用樱花“凋落无常”的“特性”,对士兵进行反复的精神洗脑。

所谓“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本是日本传统剧《忠臣藏》中用来赞美“赤穗四十七武士”的一句台词。彼时的武士们,不仅以“樱花”自喻,并坦然接受着“像樱花凋谢那样死,才是足迹理想的归宿”的观点。

“花数樱木,人数武士”

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取而代之的军人们,重新被注入了“武士与樱花”的生死观。

日俄战争后,日本旋即发布的《军人精神教育》中,就有这样的一段:

军人的一生“不过樱花一瓣生死忽然”,军人即为当代武士,因此不应惧死,当以“生命效忠君国”。“樱花”也成为了军人的隐喻,战死的军人被喻作“散落的樱花”。

进入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政党内阁制的终结和军部势力的上位,日本陷入了“极端国家主义”的旋涡,最终走向了扩大侵略战争的不归路。

“二二六兵变”的军官

“樱花”不仅代表着“帝国”,更是“为国家和天皇万死不辞”的“指代物”,被赋予了军国主义的含义。

大批的知识精英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鼓动和美化侵略战争,动员国民奔赴战场的吹鼓手。“大学派”诗人土井晚翠(1871—1952),在《大敌迫近》一诗中写道:

所谓的“大和魂”,在诗中被比喻为“万朵樱花”一般“不畏死”的“精神”。

一首由文部省作词作曲,并在中小学广泛传唱的歌曲《特别攻击队》,有这样一段歌词:

歌曲中的“若樱”,直译过来就是“树龄小的樱花树”,“特别攻击队”(即“神风特攻队”)战死的年轻士兵,被比喻成为“凋落的若樱”。

训练的“神风特攻队”队员

“若樱”这一概念的出现,“激励”着无数被洗脑的年轻人“甘心为帝国赴死”。“为帝国战死”已被赋予了一种充满荣誉的、“神圣的”甚至“浪漫化”的气息。

另外,樱花不仅是“战死的象征”,还被赋予“战死者的转世物”的象征意义。当时一首被广为传唱的名为《同期的樱花》的军歌,有一段这样的歌词:

被军国主义思想洗脑的日本年轻人,不仅欣然接受着这样的宣传,并“约定”在“靖国神社的樱花树下”“绽开”。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全线崩溃,那些无数“凋谢”的“若樱”,无声地叙述着日本军国主义从顶点的坠落。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被挫骨扬灰,战败的现实决定了日本历史新的转换。樱花作为“帝国”的隐喻,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文化符号的樱花,衍生出了新的象征意义。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环境破坏和贻害无穷的公害病,让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正是重金属汞

在回归与保护自然,找回“美丽日本”的社会新思潮下,樱花“本来的美”被重新确认和普及,樱花以“美的形象”,重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每年的“樱花季”,对于商家而言,是不亚于我国“双十一”的营销战。

星巴克推出的“限定款”“樱花系列杯”

至于企图“复活战前樱花象征意义”的话语,也不能说消失殆尽,但早已不是主流,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只不过,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禁要问:到底是草木扭曲了人,还是人扭曲了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