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盆窑(瓦盆是旧时常见的日用品因为烧制时)
推荐文章
在北宋,耀县有没有生产过“耀州瓷”?这个至少悬了600年的一桩疑案,终于在确凿的物证面前真象大白了。1983年9月间,耀县桃曲坡水利指挥部在塔坡建楼挖基时,掘出五处瓷窑灰坑,坑内均有大批匣钵(俗名笼套)和宋瓷残片。据收存的几十件匣钵看,一般直径为17厘米,最大者20厘米。
瓷片多为碗和钵的残片,有素面及压花两种。压花多为葡萄、菊花、蔓草等纹饰。釉多为豆绿,姜黄与浅灰。釉质润净如玉,色泽古朴典雅,瓷釉与瓷胎之间,呈现清晰美观的冰纹、珠纹或冰珠混合纹,是宋瓷固有特色。
同时,在灰坑中还挖出一个陶甕,甕内积存有少量灰白色的釉粉,其中一部分已凝结成梧子般大小的颗粒状物。可惜塔坡窑址已遭毁坏,无从窥其旧貌了!耀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胎薄釉润,冰纹清晰,花饰繁丽典雅,从元丰元年(1078)直至金末(1234),耀州瓷都被定为贡品,每年解送宫廷。但是,宋金时的耀州窑,当时在华原县(今耀县)到底有没有?这却是一个数百年没有解开的谜。《耀州志》说:“煤与瓷器皆同官产者。”《同官县志》也说:“考古家每艳称耀州宋瓷,实出同官,耀故无陶土,销场所在耳。
瓦盆窑(瓦盆是旧时常见的日用品因为烧制时)
”建国以后,有关谈论“耀瓷”与“耀州窑”的文章,一般都认为耀县不产瓷器,耀州窑实际在铜川市的黄堡镇。新《辞海》(1979)年版也在“耀州窑”词条下注为:“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代属耀州,故名。”这样,“耀县无瓷”之说,似乎已成定论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元代骆天骧在其所著《类编长安志》卷一土产中,就有“华原产芍药、赤石脂、瓷器、华原石”的记载,
30年代,吴仁敬《中国陶瓷史》和周仁、李家治《中国陶瓷工艺的初步总结》,都提到了“耀县塔坡窑”一事。如嫌证据不力,那么,上述1983年塔坡窑的发现,不正是有力的物证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来看耀县有没有烧制瓷器的条件。
首先,从瓷窑设在塔坡来看,塔坡是属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7年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端高台地,东西宽450米,南北长600米,左漆右沮,二河环绕,远在五千年前,耀县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与制陶工艺。民国以来,塔坡一带先后出土过大批新石器时代彩陶和堆积如山的宋瓷残片。直到解放后,塔坡附近的槐林堡和泥阳堡,仍有几处“瓦盆窑”生产陶盆、陶罐。按照先陶后瓷的发展历史,先民既有制陶的技术,后人制瓷也就有了基础。
此外,坩土是制瓷的主要原料,而耀县坩土的藏量恰恰是塔坡西北沮河东岸一带比较丰富。且配制瓷釉的石英、长石,城东宝鉴山上到处可见,距塔坡窑不过四、五华里,取用也是十分方便的。以上情况说明,耀县在历史上不仅是瓷器的“销场”,而且也有陶土,有自己制瓷的历史。塔坡窑究竟毁于何时,据《耀州志·建置志》记载:“元末兵乱,州治尽毁,官就夏候堡治事者五年。”《关中胜迹图志》也说:“(州城)元末遭兵燹,城景泰初重建。”塔坡距州城仅半里之遥,州城既毁于兵火,塔坡窑亦当在劫难逃,自此中断了制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