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椿
推荐文章
紫阳县红椿镇辖区面积11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1.6万余人,2020年全镇共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起。为有效遏制电诈案件高发态势,红椿派出所在县局统一部署下,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建立“四防四变”反诈机制,全面构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线,不断提高群众反诈“免疫力”。2021年以来,全镇12个村居全面实现了电诈案件“零发生”,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整合资源全民防,变“公安反诈”为“全镇反诈”。一是坚持党政主导。红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党委书记“一把手”亲自安排部署,落实专项经费,先后召开反诈工作会议24次,政府部门负责人包联9家单位,政府干部包联12个村居,层层夯实责任,推动“无诈”社区、校园、单位、企业等系列创建工作在各行各业全面铺开。二是织密反诈网格。镇综治中心把反诈宣传防范工作纳入“321”基层治理体系,把宣防任务落实到部门、细化到人头,12名村(社区)干部、36名安置点小区楼长、42名网格员兼任反诈宣传员,同时在民政、社保、农综、银行、卫生及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反诈宣传岗17个,各单位在办理业务时,同步开展反诈宣传,把有限的警力资源和无穷干群力量统筹起来,创造性推动反诈宣传工作次第花开、结出硕果。三是加强面上宣传。政府投入资金5万余元,在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要道,共投放大型反诈宣传牌6个,设置反诈宣传栏12个、张贴反诈宣传海报300张、悬挂反诈宣传标语130条,制作反诈小桌牌、抽纸盒、扇子、烟灰缸等2000个,投放到宾馆、超市、加油站等行业部门,浓厚“防诈反诈、入脑入心、无处不在”的社会氛围。
扫楼清户重点防,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一是推行“两单一书”。制定社区民警、综治网格员反诈任务清单,建立反诈宣传回执单、防范电信诈骗承诺书等工作机制,紧盯集镇街道、移民搬迁安置点和小区等人员密集部位,组织开展“扫楼清户”反诈宣防集中统一行动,确保“村不漏警、警不漏户、户不漏人”,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签订《反诈宣传回执单》5000余份。二是夯实“四方责任”。全面夯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等反诈防范“四方责任”,组织警力分领域、分行业、分社区开展反诈宣传防范培训,指导通讯运营商、金融网点、学校、医院、社区工厂、寄递物流和社区等落实宣防措施,共召开反诈宣讲会50余场,签署《防范电信诈骗承诺书》800余份,通过以点带面辐射效应,实现了“系统内部零发案、关联人员全覆盖、服务对象不遗漏”。三是成立“反诈话务组”。争取政府财力、人力和政策支持,组建反诈宣传小分队,将6名治安联防队员编入“反诈话务组”,同辖区三大运营商建立协作机制,根据全县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特点,采取“一对一”打电话的方式向全镇干部群众进行反诈宣传,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缝隙”,不断提升反诈宣传知晓率、覆盖面。截至目前,共电话宣传5000余人次,有效唤醒了群众自防意识。
红椿
借力微信指尖防,变“线下宣传”为“线上宣传”。一是建好反诈微信群。成立指尖警务室,要求民警运用警务工作专用微信号,分级分类组建社区、村组反诈微信群,将辖区反诈宣传力量和易受骗群众拉入反诈微信群,“点对片”推送预警信息,“一对一”开展反诈宣传,引导群众参与反诈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反诈微信群43个,覆盖全镇1.6万余人。二是打好防骗预防针。坚持每日在微信群内开展反诈宣传,以文字、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方式,第一时间将最新诈骗手段推送到微信群,通过线上教育警示和微信互动,全民接种拒骗防骗“疫苗”。三是管好易骗重点人,建立16至60岁易骗群体数据库,包片民警“点对点”添加群众微信,对重点易骗人群,科学分类、精准施策、预警防范。截至目前,共添加群众微信5000余人,预警宣传20000余次,指尖防范电诈案件32起,宣传防范针对性明显提升。
靶向预警智慧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是加强技术防范。主动抢抓茶叶收购、外出人员返乡、学生放假、新冠疫苗接种、村小组会议等有利契机,组织民警和网格员深入村组、深入群众,加大科技手段推广应用力度,共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2147人次、注册“金钟罩”反诈小程序6415人次,进一步挤压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空间,靶向保护群众“钱袋子”。二是完善劝阻机制。建立派出所、综治中心“两级劝阻”工作架构,建立“线上预警、线下劝阻”闭环运行机制,分级分类规范处置,及1时防止案件发生。三是强化见面劝阻。针对预警平台下发的“紧急、高危、中低危”三色预警指令,同步研判被骗人员身份信息和家庭住址,落实落细短信提醒、电话劝阻和上门劝阻等干预措施,实现了“预警宣传再快一分钟、劝阻拦截再快一秒钟”。截至目前,共精准防范电诈案件12起,劝阻成功率达100%。(通讯员佘齐润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