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养殖技术(丹参的栽培方式)
推荐文章
杜集的三杜
文/张庆刚
丹参的养殖技术(丹参的栽培方式)
一、杜集
杜集镇是由杜集镇、张学武乡和常洼乡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010平方公里,下辖109个自然村,是山东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杜集镇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李永安,苏殿秀都是传奇般的人物。如今的杜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产量连年增产,人民钱袋子越鼓越大。丹参、香椿、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等特色农业撑起了半边天。家具工业园区更是一杜集道靓丽的风景,镇政府西侧一棵高大的杨树吸引着我的眼球,他的品质深深感染着我。笔直不阿、力争上游、无私奉献……我又看了一眼杨树北边的办公楼……
二、杜丹
我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杜丹这个名字竟然看成了牡丹,如此奇特的名字让我联想起杂技艺人红牡丹。去杜集采风前先找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杜丹从司法局遴选到闫庄的来龙去脉。杜丹作为闫庄村的党支部书记,用短短两年的时间,将一个村集体收入为0的村子,升华到年收入30多万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车子在镇政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闫庄村,干净平坦的公路配上两边的行道树和文化墙,让人产生一种回归乡野的冲动。车子在众禾香椿合作社门口停了下来,吴主席将车门缓缓打开,然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这突如其来礼节让本来就受宠若惊的我涨红了脸。和脸一样红的还有那鲜红党徽和一墙的惊奇。整个文化墙新颖紧凑给人以美的享受,党建、产品简介,合作社简介板块如同七巧板拼的那叫一个美。目光继续前移,两个用村民照片拼凑的“闫庄”二字夺去我所有的目光,男女老少不尽相同,相同的是那一脸的笑容和那一片纯朴的心灵。我想这一定是杜丹的杰作,年轻人往往给人带来希望的同时时,也会给人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惊喜。
虽然大家对杜丹的事迹可以说耳熟能详,但是从未蒙面,本以为马上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了,可是接待的朋友告诉大家,杜丹有事外出。不免让人想起“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的诗句。
一辆黑色的越野吱一声停到合作社门口,大家还没回头神来,一位中等身材的女孩走了下来,她穿着一身朴素的休闲装,透着一股阳光自然之美,头后扎着一个吊辫,刘海之下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忽闪着,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窗户,笑靥染醉了众人。
虽然早知道杜丹年轻有为敢于担当,可是见到本人还让让人唏嘘不已。怎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肩膀硬是担起了一座山,开出了一片天,突然觉得自己渺小起来……
宾主落座之后,杜丹侃侃而谈,从遴选到任职,从清收欠款到硬化道路,从种植香椿到香椿深加工。介绍的很仔细又很随意,轻描淡写背后透着些许艰辛和自信。尤其是谈到刚刚任职时满满的感慨,可以想像一个在省城长大的女孩,突然看到残垣断壁,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当看到破败不堪村委又会做何感想?难以想象一个女孩子为了村子的道路早日铺上红砖,竟然和同事连夜奔波几百公里去黄骅订砖。砖定到了,可是没有物流愿意运砖,杜丹就在马路边找门徽上写有德州宁津字样的大货车进行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上百万块红砖终于将闫庄铺的红火起来。
杜丹出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我有些压力,一杯香茗握在手中,顿时感觉距离拉近了不少。通过交谈得知,杜丹毕业于司法警官学院,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宁津司法局任职,可以说宁津时她的第二故乡,闫集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了。从省城来鲁北小镇,在国企上班的父母肯定是百般阻挠的。可以说是断崖式归真,不免想起上世纪的知青下乡运动,当时的知青是逼不得已,那杜丹呢?是一份骨子里的悯农之心?还是心中那一份深入基层,为民请命的热血呢?
当杜丹谈到和村民的关系时,她说:“不是你说,我都忘了自己是从省城来的,我现在已是闫庄村的的一员,不可分割的一员!”她故意又重复了一次。去年雨水很大,杜集镇为了防患于未然特督促各村防汛任务,杜丹好长时间就住在村委会。一个二十几岁姑娘长期住在村委会,闫庄村的村民都不答应,一位大娘硬是将杜丹拉到自己家,好吃好喝的摆了一桌。就连杜丹最喜欢的皮皮虾都托人买来了,宁津离海边较远,海鲜是名副其实的海鲜,为了能让杜丹多吃点,大娘硬是没舍得给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子吃上几个。饭后大娘说什么也不让她出去,她就以要在村委会值班为由,偷偷跑了回去,不一会,大娘带着大爷又一次来到村委会,双方相持不下,最终以大爷在村委会值守告终。说到这我发现杜丹眼睛里有一些晶莹的东西在回旋转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杜丹承诺的“抓党建带全局,抓经济促收”和“绝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一定让闫庄村民过上好日子。”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她实行的“党支部+种植大户+普通村民”的模式已被许多外地客商借鉴和应用。
有人说“未来是电商的天下”可见电商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她的直播间往往四五千人同时在线,粉丝更是达到五万多人,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戏称杜丹为“千手观音”她一笑而过,“即使有千手,也是闫庄百姓的千手,我没有手,有的只有三农罢了!”“三农”?大家若有所思起来……
三、杜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