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关于樱花的传说(樱花的传说故事以及花语)

关于樱花的传说(樱花的传说故事以及花语)

时间:

关于樱花的传说(樱花的传说故事以及花语)(图1)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豫剧里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剧目叫“狸猫换太子”,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最早是从亳州流传开来的。“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里,这部小说被称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但是跟其他明清小说一样,“狸猫换太子”的传说也不是一下就出现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明朝安遇时《包公案·桑林镇》当中的“公主换太子”。原本是这样的:

包公问:“你能分辨谁是真包公假包公?”老妇人说:“我眼看不见,要是能摸到脖子后面有个肉块的,是真包公,他才能为我伸冤。”包公说:“那你来摸摸,看我是不是真的。”老妇人走上前,抱住包公头伸手了一下,真的肉块,就自己打了自己两个耳光,左右公差都大惊失色。包公也不生气,就问:“老妇人你有什么冤情,尽管说。”

关于樱花的传说(樱花的传说故事以及花语)

包公问:“娘娘生下太子时,有没有什么胎记?”老妇人说:“生下太子的时候,两手申不直,有一个宫人就掰开手看,左手有山河’二字,右手有社稷’二字。”包公听了,立即把老妇人扶起来坐到椅上,跪拜说:“包拯有眼无珠,请娘娘恕罪。”令左右公差拿来锦衣给娘娘换上,带回了京城。

这个故事从亳州起源的可信度很高,证据一:当年商成汤建都于亳,天大旱,五年五谷不收,汤王在桑林祈雨,因此“桑林镇”是一个明显的地理标志;证据二:“亳州亳水县”;证据三:宋真宗到亳州太清宫行祀,历史确有记载。据后人考证,“狸猫换太子”是伪托传说,在此我不再赘述,但是从传说生成的时间和内容上来看,该传说生成于亳州、流传于北方、发扬于豫剧,当是不虞之说。

传说上古之时,亳州没有城池,是一块空地。后来,是梅城——梅伯国的都城——一夜之间转到了亳州,才有了今天的亳州城。

一改成夜市,天是凉快了,可颠倒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添了许多麻烦:有钱的打个灯笼还好过,没钱的穷人只能打着火把,满大街的火把,到处都是柴灰。那时人们都用柴火做饭,家家户户都备有柴草,人人打火把,火灾就多了,几乎天天有失火的案例。弄得人人担心,户户受怕。这还不说,最要紧的是夜里做生意,白天就得睡觉。城边口的人们白天睡觉,夜里摸黑,都种不成庄稼,不到几个月,方圆左右田地荒废,野草长得有人把高。眼见得就要缺粮,这可愁坏了土地神。

由于梅城“夜转亳州”,原先的城市“迷失”了,人们又叫这个集镇为“迷城”,叫顺了口,梅城和迷城几乎口音不分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面南登基,坐了皇位。都城定在东京汴梁,老百姓称作赵王。那时节,北宋初立,北有幽云十六州被石敬瑭这个小儿割给了契丹,江南有南唐尚未归位,南北皆有大敌,整年南征北战。

所以,蔡桥一带流传一句歇后语:赵王河的蛤蟆,干鼓肚,不出声。

亳州古城被证明淹没在地下,现存的老城规模是元蒙哥八年驻亳州大将军、大将张柔,带领山前八军,筑栅阻水,隔束涡河,使河水东下后,重新修筑的城郭。经明清两代数百年经营,复又繁荣。1958年前后扒城墙那会儿,南边现在的利辛路、西边现在的涡阳路、东边现在的蒙城路以及北边的和平路,四条路围起来,就是老城池。城墙外就是所谓的“廓”了。

西城门夜间是关闭的,用滑车拉动厚重木板做成的木板桥,战争期间,白天放下来,打开城门供人车通行。晚间滑车转动,把木桥收起来,吊在空中,这就是“吊桥”。既然西关石桥修自元代,想必之前的唐宋诸朝,西城门那个地方,都是“吊桥”,以至于修了石桥之后,老百姓仍然口口相传——称那里为西关吊桥。可见,文化传承的力量何其巨大而耐得风雨沧桑。

家住曹州并曹县,

姓黄名巢字聚天。

甲子年间开科选,

黄巢进京去求官。

三篇文章作得好,

试官点他做状元。

曲江宴上游宫院,

宫娥彩女笑连天。

唐王恶他容貌丑,

斩了试官贬状元。

斩了试官不要紧,

贬了状元启祸端。

丛林寺中造了反,

传说黄巢的相貌丑陋,四个鼻孔朝天,巨齿獠牙出唇。中了状元,唐朝重士,例由正宫娘娘为新科状元插戴帽角金花。娘娘插花一毕,黄巢磕头谢恩,一抬头,娘娘只瞥一眼,以为见了妖怪,吓得尖叫一声,昏厥过去。唐王爱妻心切,认为试官作弊,录用有损大唐体面之人,一怒之下,斩了试官,贬了状元。

黄巢本是文武双全之人,[争议人物生灵涂炭]胸怀大志,但相貌是父母所赐,不由后天人力。见皇帝以貌取人,昏庸如此,当即立下推翻朝廷的誓愿。他联络三山五岳好汉,密谋造反。为躲避朝廷耳目,他来到亳州,住在“方外之交”的好友卞律和尚庙中。

黄巢叹口气,你躲哪儿不好,单单躲到树里干啥呢?可见天意难违。命人厚葬了卞律和尚,立了一块碑记:卞律和尚墓。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四女汉墓群又名四女孤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西蒋楼村桥东村西侧,是由4个深埋于地下的古墓组成。每个古墓的上方均有一个大土堆覆盖着,四周栽种着几百棵高大的松柏树。这些古墓是距今约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墓。

四女孤堆其中一座墓冢前立着“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

一些路过的村民纷纷表示,四女孤堆之所以受了这么大的伤害,完全是人为造成,周围的百姓应该更自觉地爱护身边的文物,别再让它们再受伤害。

宋汤河流出亳州,原来河道很宽,河里生满了荷花和菱藕,景色优美宜人,传说,“道尊”陈抟就出生在宋汤河里,亳州自古流传着“十里荷花出陈抟”的故事。

自打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就一天天衰落了。到了唐朝,皇帝崇佛,道教更是一落千丈。

这可急坏了道家祖先李老君,为了振兴道教,李老君就想收个关门徒弟,把自己的本事传给他,由他光大光大道教。

李老君骑着牛下了天宫,遍察五洲,也没找着一个有道骨的人,很丧气,就骑着牛向家乡亳州走去。站在城门往南一看,李老君一眼被吸引住了,只见碧绿绿数百亩一方清湖,围着个小小的村庄,垂柳飘拂,清幽超俗;湖里长满了绿森森的莲叶,随风舞动一把把绿伞;绿叶里开满了红白两色的莲花,香气飘出数十里,袭人肺腑。李老君禁不住赞道:“好去处!好去处!真是个修道的好去处!”

话音一落,村庄的花柳丛中走出一个少女,只见她:鼻似悬胆,眼赛银星,黑发分拂,唇红齿白。不单是美貌,细看她的神韵,李老君吃了一惊:她虽年轻,举动无世俗之态,顾盼有出世之概。李老君喜欢得眉开眼笑,这姑娘若是修道,定可得道成仙!李老君正要前去点化她,猛地心念一动:她是一个美貌的女娃子,传道不易。略一思索,有了主意。见这小姑娘直奔湖边,忙从背上的药葫芦取出一粒仙丹,随手向湖里弹去。

小姑娘来到水边,取出拿来的衣裳,正要浣衣,忽见湖心里滴溜溜漂来一朵盆大的荷花。她随手捞起,猛然闻到一股甜甜的香气,禁不住凑近鼻子闻一闻,见花蕊红艳艳的,香喷喷的,由不得放在唇边舔一舔。谁知刚一挨嘴,咕噜一声,花蕊跑到了嘴里,顿时觉得一丸热腾腾的东西顺喉而下。她笑上一笑,随即洗起衣裳来。李老君一见更是高兴:“这女娃见怪不惊,定力极佳!”乐了一回,自回天空不题。

这闺女洗完衣裳回到家,觉得肚子里热乎乎的,也没在意。谁知过了几个月,腹部渐渐鼓了起来。开始,爹娘以为她有病,请先生一号脉,先生说是“喜脉”。爹娘又气又羞,没人的时候追问她是谁造的孽,她哭着说:“女儿是清白之身。”爹娘哪里肯信!她爹想来想去,觉得丢不起这个人,就对她说:“你要是有良心,心疼爹,就别等孩子出生,自己跳湖死了吧!”

闺女有口难辩,只好跪拜了哭得死去活来的娘,一个人向湖边走去。

来到湖边,闺女一头向湖里扎去。谁知还没等她身子沉下去,水底里咕嘟嘟长出几张很大的荷叶把她托出了水面。她不想再活了,一扒荷叶就要再往下跳,猛听得肚子里有个小孩声音说:“娘啊,你可不能寻短见呀!”

闺女吃了一惊,问:“你是谁?”

“儿子随娘的姓,我是你的儿陈抟呀!”一个小孩奶声奶气地说。停一停,孩子又说:“娘,你不能死,你死了我咋活呀?”

“那我咋办呢?家里把我赶出来了呀!”

“娘,你别愁,我养活你!”话一落音,闺女猛觉得身体一晃,身子底下那些荷叶像只小船,向荷花深处驶去。

闺女就住在湖中心的荷叶船上,周围的一张张荷叶给她密密层层地撑着伞,像座绿房子。每天清早,成群的鱼儿衔来嫩嫩的莲籽儿献给她;上午,蜜蜂儿把蜜浆送到荷叶上;晚上鱼儿又送来嫩藕给她充饥。

转眼到了深秋,其它湖里的荷叶都残了,这个湖里的荷花还开着,庄上的人很稀奇。

十月十五,陈抟对闺女说:“娘,我要出生了!”

闺女说:“儿呀,我总不能把你养在水里呀!”

陈抟说:“不要紧,姥爷马上就会接你回去。”闺女半信半疑,只好听天由命。一会儿,湖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地衔来荷花瓣儿,把荷叶船垫了几尺厚,软软的,比新花被子还软和。

这天清早,庄上的人猛然闻到湖里飘来扑鼻的香气,都很奇怪,集聚到湖边看究竟。只见荷叶格外油绿,湖水格外清澈。猛地,湖里荷花一下子开满了,不是红的就是白的,数百亩水面成了一片花海,香气诱人。

大家正惊疑不定时,湖心里传来一阵响亮的鸟鸣,几百上千只洁白的鹭鸶欢快地叫着,簇拥着一只荷叶小船慢慢驶来。快到湖边,大家才看清,小船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花瓣,花瓣上坐着个美貌女子,怀里抱着一个白胖小子!大家一看他娘俩像神仙一样在荷叶上过活,知道他们得了仙人的帮助,都说闺女受了冤枉,责备闺女的爹不该把闺女赶出家门。大家一块儿把陈抟娘俩高高兴兴接回了庄子。

因为陈抟生在宋汤河荷花丛里,亳州人都说“十里荷花出陈抟”。直到近代,每逢十月十五陈抟生日,人们还在陈抟庙逢庙会哩。

以上选《亳州传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