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骨碎补(大叶骨碎补根图片)
推荐文章
大叶骨碎补
【六一儿童网导读】大叶骨碎,又叫骨碎补。别名很多,如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等。真蕨目、骨碎补科蕨类植物。估计很多人都和小编一样基本上都没听说过这种植物,更别说知道怎样养殖了。本文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叶骨碎怎样养殖的资料,供花友们参考。
大叶骨碎补(大叶骨碎补根图片)
大叶骨碎的养殖方法(基本知识):
最佳繁殖时间:大叶骨碎在5~6月进行分株最好;
最佳生长土壤:土壤使用排水良好的腐叶土,微酸性为佳;
生长湿度要求:大叶骨碎夏季高温,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肾蕨作吊盆栽培时,容易干燥,应多喷水,注意通风;
最佳生长温度:大叶骨碎多生长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所以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5℃~30℃左右;
最佳生长光照:大叶骨碎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
大叶骨碎补根图片
提要:大树上生长的“骨碎补”,样子好看作用大
“骨碎补”很多朋友应该认识,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种植物的,尤其是它的叶子,看上去非常的美观。其实骨碎补这种植物的作用还是不少的。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看一下关于骨碎补这种植物的作用。
骨碎补是什么?
骨碎补是一种附生蕨类植物,经常能够山林当中见到附生在树木或者岩石上的骨碎补。骨碎补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生长,北方主要集中生长在山东地区和辽宁地区,南方主要集中在浙江、湖北等地区。不同地区对骨碎补的称呼也不太一样,比较常见的几个称呼有:猴姜、毛姜、崖姜、肉碎补、石碎补等。骨碎补的叶子呈羽毛状,根茎上面有一层毛状物,颜色和生姜的颜色很像,想来毛姜、猴姜的名字应该是因此而来的。
大叶骨碎补的图片
骨碎补,别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等,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附生蕨类植物,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40cm。
骨碎补根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生棕黄色钻状披针形有睫毛的鳞片。
骨碎补叶柄深禾秆色或带棕色,叶片五角形,四回羽裂;羽片对生或近对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椭圆形,槲叶状的营养叶多数,灰棕色,无柄,叶片革质,卵形,长5~7cm,宽3~6cm,顶端急尖,基部心形,上部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叶脉粗,叶背面被短毛;孢子叶绿色,叶片纸质,无毛,矩圆形,长20~40cm,宽10~20cm,基部渐狭而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对,互生,长4~l0cm,宽2~3cm,先端锐尖,边缘具不明显的疏缺刻,叶脉网状,粗而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