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花园网 > 绿植养护 > 盆栽绿植 >蝈蝈葫芦(蝈蝈葫芦口盖)

蝈蝈葫芦(蝈蝈葫芦口盖)

时间:

蝈蝈葫芦(蝈蝈葫芦口盖)(图1)

蝈蝈葫芦

说起鸣虫文化,不得不说我国的三大鸣虫蟋蟀、油葫芦、蝈蝈。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而玩蝈蝈则没蟋蟀这么多境界和讲究,仅仅寓意于物而已。

蝈蝈葫芦(蝈蝈葫芦口盖)

至于说蝈蝈要怎么挑选,我觉得没有必要非得按什么大头啊,颜色啊之类的挑选。自己看着透心思就行。玩意这东西突出一个“玩”字,有生命的玩意就更有意思了。蝈蝈这种小虫,玩起来主要是听个动静,蝈蝈的叫声有脆、亮、憨这三个等级。比如非常出名的铁蝈蝈,它的叫声就显得声音厚重、洪亮。“绿哥”就更显得脆亮,非常的清脆嘹亮。

蝈蝈葫芦口盖

葫芦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做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的。

球形蛐蛐葫芦,年代不详,作者不详。

作于公元8世纪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里描述,唐朝宫廷的嫔妃们到了秋天都有一个习惯,等天气逐渐转凉后,她们会抓一些鸣虫(蟋蟀或蝈蝈)放在黄金做的小笼子里,然后放在枕边,到了晚上就可以听到蟋蟀那悦耳的鸣叫了,当时唐朝人争相模仿。

养鸣虫的习惯始于唐朝嫔妃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人们养蟋蟀或蝈蝈来听它们的鸣叫确实始于唐朝。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喜欢听蟋蟀或蝈蝈的鸣叫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有养鸣虫的习惯。于是,自唐以来就催生了一种手工艺术形式,工匠们开始制作能够让这种鸣虫一年四季都能生存的容器。在有塑料制品之前,用来养蟋蟀的容器是分为夏季使用和冬季使用的。在炎热的夏季,蟋蟀要养在凉爽的陶罐里,但到了冬天,为了抵御寒冷的天气,蟋蟀需要养在一处温暖舒适的所在。于是葫芦器开始出现了。

蝈蝈葫芦内胆怎么保养

鸣虫葫芦除了装配口、盖、蒙芯或瓢盖这类必需品,考虑到它养虫、上怀的需要,还可以为它置办一些“软装”物件,方便携带与存放。

怀套

这是鸣虫葫芦上怀必不可少的物件,一方面可以保护葫芦表皮不被衣服染色、磨损,避免花皮,尤其是对花模葫芦;另外还能起到些许保温作用。(如果紧贴皮肤,怀套则能起到隔热的效果,毕竟体温已经超过了蝈蝈鸣叫的适宜温度。)

墩套

棒子与鸡心是蝈蝈葫芦的常见器型,这两种葫芦底部一个为圆一个为尖,无法单独站立。这时候墩套就能派上用场了,由于它的下底厚重平坦,将葫芦用墩套固定住以后,无论是放在包里还是桌子上,都能稳稳站住。葫芦直立了,蝈蝈就能挂起来鸣叫,出音自然就达到了最佳效果。

盒子

在硬度方面,葫芦不如其他木质文玩那般坚硬,不少玩家都有因磕碰致葫芦损伤的经历。因此鸣虫葫芦不用时,要把它放在铺满软物的盒子里妥善保存。空闲时候就把葫芦拿出来盘一盘、擦一擦,过后继续放入盒子里存放,随着时间推移,葫芦一定会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