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茶(黄大茶产地)
推荐文章
黄大茶
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黄大茶,黄大茶,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黄大茶(黄大茶产地)
这篇著作记载了黄大茶的原产地,销售市场,生产器具,贮存包装,药用功能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尤其是这被记载的工艺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本质特征。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霍山县志》里记载:“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
其品之最上者日银针,次日雀舌,又次日梅花片,白兰花头日松萝。”
中国茶叶泰斗陈椽在《安徽茶经》记述:黄茶产地较广阔,浙江的平阳、东阳,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产黄大茶。
台湾也有黄茶生产,其中以霍山县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最多。
黄大茶产地
「黄茶」霍山黄大茶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类,自明朝便已有记载,是产于安徽霍山、金寨的条形黄大茶。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黄茶」霍山黄大茶
黄茶是制造时有闷黄工序形成黄汤黄叶的茶。其制作工艺与绿茶相似,但在揉捻前或揉捻后,或在初干前或初干后进行闷黄。黄茶根据所用鲜叶原料的嫩度和大小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其中黄大茶是用一芽二三叶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成的黄茶。
「黄茶」霍山黄大茶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黄大茶,奚堪品斗。”这篇著作记载了黄大茶的原产地,销售市场,生产器具,贮存包装,药用功能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是这被记载的工艺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本质特征。
黄大茶的功效与作用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申报全国有15个省市和44个项目参与,其中包括我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至此,加上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我省有7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来安县开展传承茶艺文化活动。(资料图片)吕华摄
安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末就有种茶记载,距今约1800多年。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开始引领全国茶叶市场。凭借优良的品质,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祁门红茶在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全省现有茶园面积列全国前三,黄大茶,茶叶产量稳居前五;“十大名茶”中占有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