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一、引言
苜蓿(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又称美洲有很多人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及亚洲等地。它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畜牧业中。我国引入苜蓿种植,已超过50年,目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本文将从苜蓿的生长环境、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苜蓿种植者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二、苜蓿的生长环境
1. 温度
苜蓿适宜生长在温暖、冷热变化较大的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在低于10℃或高于30℃的环境中,苜蓿生长会受到影响。
2. 光照
苜蓿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对光照不足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但长期低光照会使植株生长缓慢。因此,在苜蓿生长期间,应确保每天光照时间不低于6小时。
3. 土壤
苜蓿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对土壤肥力、保水能力及透气性要求较高。pH值在6.5-7.5之间较为适宜,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不适宜苜蓿生长。
4. 水分
苜蓿对水分的需求较高,生长期间,土壤水分供应要充足。在遇到干旱天气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但应避免过量灌溉造成植株根系缺氧。
三、苜蓿的栽培管理
1. 播种时间
一般在春季或夏季进行,根据当地的生育期确定。
2. 播种方法
有直播和条播两种方式。直播是将种子直接撒在地面,条播是将种子通过铁丝等工具,在地面形成条状。
3. 播种量
一般每公顷播种量5-8公斤。
4. 田间管理
在播种后,要确保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度浇水造成种子发芽。播种后10-1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对植株进行疏苗、除草、施肥等管理工作。
5. 病虫害防治
在生长期间,应加强对苜蓿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对植株造成的影响。
四、苜蓿病虫害防治
1. 病害
(1)锈病:症状为植株叶片出现小黄点,逐渐扩大,叶片枯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润,加强通风。
(2)白粉病:症状为叶片表面出现白粉,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通风,减少病菌滋生,注意防治病菌感染的植株。
2. 虫害
(1)食草昆虫:如跳蝻、三龄蝻等,主要以幼虫食草。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2)食肉昆虫:如苜蓿食虫蜂、苜蓿负蜂等,主要以成虫食草。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用药,防治病虫害,加强通风。
五、结语
苜蓿是一种具有良好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种植和管理起来较为简单。通过了解苜蓿的生长环境、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苜蓿资源,为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